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40版:2016高校报考指南

出彩浙理人:用青春追梦科学

  出彩浙理人:用青春追梦科学

  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产业则被国家定为2020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来坚持以“培养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亟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根据学院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创新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举措,用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全面覆盖本科生,从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开展实验研究,促进专业学习,培养出一大批热爱生命科学的青年学子。

  做一只勇敢追梦的科学松鼠

  陈莹:2011级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

  考取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

  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每一个钻研科学的人都要做一只勇敢勤劳的科学松鼠,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才能领略到科学的魅力。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使我在大一就像研究生一样拥有了自己的导师,正是导师的指引和帮助让我在追求科学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前进。茅以升曾说过:“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因而,我始终坚信,越努力,越幸运!越幸运,越出彩!每当我在实验室中解决了一个实验难题,掌握一个新方法,我都会欣喜不已,而这种喜悦来自于对知识的渴望与向往。经过不懈努力,我在《医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2篇,申报国家专利1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支持等成绩。2013年,我们团队的课题《血清中卵巢肿瘤相关miRNA的筛选及其用作早期诊断指标的可行性研究》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在“浙理”,我们领略到学术的奥妙,畅游知识的海洋;在“浙理”,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多彩,知晓人生的真谛。大学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给每个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在“浙理”,我学会了如何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从“浙理”走向科学殿堂

  张柏超:2011级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

  考取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走进浙江理工大学之前,我和众多学子一样有过对大学时光的憧憬。我渴望在大学定义自己的青春,为人生的旅途画上浓重的一笔。大学的青春到底是怎么样的?也许我给了自己最好的答案。

  犹记得大一刚入学时懵懂的自己,面对生命科学的好奇与迷茫。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我内心的“小宇宙”好像被激发出了超能量,学院的培养模式也有效地帮助我跨入科学研究的大门。与此同时,不断关注生物谷时讯的我,突然发现自身所学不仅可以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在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别有一番建树。这令我渴望迈入更高的科学殿堂,了解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大学四年里,我始终坚持阅读英文文献以及关注生物科学前沿的进展,增强科学修养和拓展研究视野。同时,针对生物科学这一实验学科的特点,我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从大一暑假我便投入到实验探索当中,从实验技术原理的一无所知到关键步骤的把握,从科研素养的修炼到严谨科研思维的养成。为了培养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我还积极参与浙江省生物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主持的科研项目多次成功申报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在此期间也曾多次发表学术论文。

  时至今日,在清华园的我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批判性分析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浙理”求是笃实的校风、导师严谨求精的治学态度,良友的互相勉励和支持,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浙理”的时光将永远是我最无法忘怀的美好岁月。

  “浙理”,让我爱上了生命科学

  孙亦灵:2010级生物技术本科生

  考取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恩伯格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来到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我而言,是机缘巧合。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专业方向的选择更多地是出于浅表的第一印象,而真正要爱上这个专业,需要深入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需要导师的引导。“浙理”,给予了我爱上生命科学的理由。

  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多是通识内容,是对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正是靠这些积累,当看到网上的所谓“科学理论”以及天花乱坠的广告,我可以亲身去判断真伪。当大家都在对转基因、对免疫疗法全盘否定时,我会有自己批判性的看法,而不是深信转发过万的公众号的信口开河。通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我遇到了工作认真、待人热情的陈老师。一个好的导师确实能点燃你对一门学科的热情。其实,我觉得导师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实验技能,而是启发我对实验的科学思路。当陈老师给我布置课题时,他会详尽地解释课题的重要性,引导我认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等。这让我更有兴趣去对待我的每一个实验,即使遇到困难,我也心甘情愿地放弃节假日泡在实验室,尝试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方法,直至完成课题。

  成为诺奖大师的学生是我的幸运,更是鞭策我前行的动力。回想起来,正是“浙理”老师们的循循善诱,让我感受到学习的无限魅力,让我下定决心,在生命科学领域继续深造,领略缤纷奇妙的生物世界。我希望通过考研实现自己的科学梦。考研期间,考研教室的朝夕相处,与其他同学的互相督促和会心交流,考研交流会上优秀的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以及学院老师无条件的帮助和鼓励,使我动力十足,奋力前行。感谢“浙理”,让我爱上了当初懵懂的选择,并继续走在通向美好未来的科学大道上。

  在“浙理”,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朱晓翠:2012级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 推荐免试攻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研究生

  初入大学,经常会听到老师对我们的美好祝愿:在“浙理”,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于我而言,大学生活正是按照这句话来规划的,要求自己每天都比昨天做得更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刚入学,学院就经常举办经验交流会、学术讲座、老师见面会等,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生物制药这个专业以及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下,我很快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在大一第一学期就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学习。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我对许多实验原理和技术一窍不通,但我相信天道酬勤,课余时间就进入实验室观摩研究生做实验、做助手,学习查阅中英文文献,并在周末参加课题组会交流学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带领四位同学独立开展实验。除了课余,我们还在寒暑假期间主动留校进行课题研究,科研的过程既艰辛又充满快乐,团队成员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课题不仅得到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的支持,还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和累进创新银奖。经过四年的学习锻炼,我已经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有幸得到推荐免试至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攻读研究生。

  经历了大一的纯真,大二的懵懂,大三的忙碌,也经历了大四的别离,四年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让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不断成长。也都是我在“浙理”变得更好的佐证与珍贵的回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有太多的风景,但是在“浙理”的时光是独一无二的,我将以最好的姿态奔赴明媚的未来。


浙江日报 2016高校报考指南 f0040 出彩浙理人:用青春追梦科学 2016-05-31 浙江日报2016-05-3100004;浙江日报2016-05-3100005;浙江日报2016-05-3100006;浙江日报2016-05-3100008;浙江日报2016-05-3100013;浙江日报2016-05-3100014;浙江日报2016-05-3100016;浙江日报2016-05-3100007;浙江日报2016-05-3100009;浙江日报2016-05-3100011;浙江日报2016-05-3100015;浙江日报2016-05-3100017;浙江日报2016-05-3100018 2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