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新昌崛起”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周咏南 刘乐平 县委报道组 孙艺秋 章利红
“新昌崛起”——这是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浙江故事”。
新昌,浙东山区县。其地百里岩疆,三面环山,“八山半水分半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就发展经济而言,放在哪儿都毫无优势可言。
然而,恰恰就是这个山区县,在过去的10多年间,完成了两次惊人的跨越:先后实现了从欠发达山区县到全国百强县、从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亮丽转身。
是什么改变了新昌?“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要发展,只有创新驱动‘华山一条路’。这条路,我们起得早,走得稳,有恒心。多年下来,已经尝到甜头,这更加激励我们,在创新驱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新昌县委书记邵全卯说。
协调发展靠创新
山城,细雨蒙蒙的午后,记者迈进新昌制药厂大门,迎面立着一座三层办公小楼,外墙斑驳的白瓷砖提示着这座工厂的年龄。分管生产的副厂长金家华说:“建厂那会儿,这里偏着呢。谁也没想到,20多年来,城市不断发展,这里的居民小区也越建越多。”来自附近居民的环境投诉,一度让他苦恼不已。
新昌制药厂是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建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生产原料药为主,生产中不免要排放污水、废气。彼时,医药化工是新昌第一大产业,产值占到新昌工业总产值的60%。
长期累积的矛盾终于爆发。2005年7月,新昌江大面积化工污染,由于污染相对较大,这一事件中,包括新昌制药厂等在内的新昌几家主要原料药生产企业因为环境污染,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痛定思痛,壮士断腕。一大批重污染项目关、转、迁、并,治理范围覆盖电镀、印染、机械、轴承等所有产业。2008年以来,该县累计关停新昌江两岸企业和项目超过40个,2010年以来每年淘汰落后产能20多家。
吃过苦头的新昌人,坚决用强有力的生态约束重构区域经济发展规则。
另一方面,面对粗放型生产方式制约产业提升这一问题,新昌力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用创新来补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小的短板。
强化生态约束后,新昌发展的步伐不仅没慢,反而加速转型升级。最近10年间,该县GDP增长3倍多,财政收入增长7倍多,跻身全国百强县。
以医药化工行业为例,这个曾经的众矢之的,在新昌工业总产值中占比从2005年的60%降到现在的20%,且“嬗变”为生物医药产业。留下来的企业,个个都像蜕了一层皮——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曾经的小化工厂,花3亿元建起研发总部,公司购买单价高达1200万元的核磁共振设备,全国只有3台。如今,新和成是深市中小板毛利率最高的企业。
浙江医药,污水日排放量从3500吨减到500吨,产能却扩大了20倍。企业花重金,从世界各地聘请制药界一流的技术人员来改造工艺,让原料到成品转化率接近100%。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到2015年为止,销售占比中,原料药从70%降到46%,成品药从30%升到54%。这一升一降之间,企业产品升级的图景已然清晰可见。
至此,浙江医药、新和成、京新药业,这3家国内上市医药企业,早已不再是当年原料药制造“土豪”,而成为创新药开发的“精英”。新昌医药产业嬗变背后那只神奇的推手已经深入人心,那就是科技创新!
新昌人用持之以恒的创新实践证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生态和经济协调并进,这就是绿色发展之路。
产业领跑抓创新
在新昌采访,记者看到这里的企业家把创新写进了产品、写进了车间。
“等到明年,第一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万丰’命名的飞机将从这里下线。这标志着,以汽车零部件生产起家的万丰集团,将张开双翼,‘一飞冲天’。”在企业产品陈列室,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带记者参观,言谈中透出满满的自豪。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就在半个多月前,万丰航空小镇举行了奠基仪式,该项目总投资达75亿元。万丰集团提出,打造集整机制造、通航运营、国际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小镇。陈爱莲说,20多年来,在大交通领域,万丰集团一直紧贴国家经济和百姓生活的脉搏。
近年来,万丰集团进入智能化装备制造领域,从新材料研发,再到新能源动力总成,还有机器人登台亮相,如今又涉足飞机制造,这些创新无不是环环相扣、基于主业之上的发展。
围绕做强主业来创新,这是新昌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记者曾多次前往新昌采访,每次都有新发现,不少企业已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领跑者,有的还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单打冠军”。
不久前,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极少数受邀的供应商代表之一,参加了美国一家知名电动汽车品牌的优选供应商大会。凭借自主研发的使电动车蓄电池保持恒温的配件,三花拿下了订单。
自主创新,是三花发展壮大的法宝。三花前身是一家生产制冷配件的小厂,改变公司命运的是一个空调上的小配件——“四通换向阀”,这是让空调从只能单一制冷到冷热交换的核心部件。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项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少数企业的手里。经过多年科研,三花最终推出自主研发的产品,一举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现在,国内外一线空调品牌,其核心配件多为“三花造”。如四通阀,从1990年初做到现在,单个产品卖了几十亿元,利润最高时达100%,现在纯利润有15%。
统计显示,新昌现有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企业两家,全省技术创新百强企业3家、十强企业两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54家,上市企业增至8家。2015年,新产品的产值率达48.7%,研发经费占GDP比重4.2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8.9%,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70%左右。
政企携手促创新
5月25日下午3时多,县委书记邵全卯正参加一个会议,一则短信让他精神一振:新和成公司董事长胡柏藩回来了,但明天又要离开,晚饭前有一个小时空档。邵全卯带着县委办工作人员,急忙往企业赶。一个多小时,他详细了解企业发展经营情况和今后创新之路,还有对政府工作的建议。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上门,绝不只是跟企业家“论道”,更为解决实际问题。去年春节假期,头两天值班的邵全卯初三刚回到老家,听说“日发控股”董事长吴捷回来了,但第二天又要出发去澳大利亚谈项目,他立马赶回新昌。一番长谈之后,带着“日发控股”投资航空产业园要解决的问题清单,县里加班加点研究解决方案。最终,总投资40多亿元的项目落户新昌。
在新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凑”企业家的空档期,为一席谈而“堵”企业家的门已成常态。这样的故事在新昌毫不稀奇——新昌历届县委、县政府有一个共识:发展经济,政府要当好名副其实的“店小二”,不当盛气凌人的“管家婆”。
新昌多年来有句口号,“留住新商就是最大的招商”。新一届县委班子则提出,“留住新商要重于招商”。新昌所有的大企业都是本地成长起来的,当地干部说,以新昌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要从外面引一个好项目太难。与其花心思从外面引进不太熟悉的企业,不如服务好本地企业。
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人才。怎么帮企业引才?新昌想了很多点子,“天姥英才”计划就是其中一项。当地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县里每年都组织本地有需求的企业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招引人才,引才团的“团长”一直是县委书记亲任。
两年前那趟南京之行,让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仁昌一直心怀感激。那一次,“捷昌驱动”在南京知名高校一下子招到4名研究生,如今已成公司研发骨干。“单凭我们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去名校招人太难了。县里统一组织,县委书记亲自出马,这给我们很大帮助。”
招到人才,还得留住。为此,新昌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青年科学家”“研产转化”等措施,让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浙大博士生胡瑞君毕业后加入新和成,公司给胡瑞君团队配备了近500万元的设备,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研发出一种目前只能依靠国外进口的抗生素,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调动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新昌还从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向企业倾斜。比如,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等,每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近3亿元,去年还设立了3亿元的产业基金。
如今,当别人忙着闯难关时,新昌企业却在忙着上项目。当地8家上市企业中就有7家正在上10亿元以上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