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阳光下,我们砥砺前行

——法治浙江建设的探索与经验

  核心提示:法者,天下之公器。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10年来,历届省委沿着法治浙江建设的道路砥砺前行,坚持把法治浙江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作为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抓手,把法治浙江建设放到中心工作中谋划和推动,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开拓进取、干在实处,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公认的法治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一部《淮南子》道出了先哲们对“法治”的殷殷以盼、孜孜以求。

  你心目中,法治是什么?

  它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是指引全面深化改革的灯塔,是护航市场经济发展的卫士,是守护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利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

  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的各种回答。10年来我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法治促发展、惠民生、保和谐。“把法治精神作为主心骨,真正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已是全省党员干部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也是社会各界的众望所归。

一个信念从未动摇——

以法治护航改革发展

  4.1公里长的如双港环绕着德清县雷甸镇双溪村的碧畦、农舍,两岸杨柳依依,栀子花深深浅浅地开着。这里,城市的喧嚣十分遥远。

  清晨6时许,61岁的村保洁员沈建康已在河道上“转”了一圈。老沈是个勤快人,几乎每天要在河里“泡”上六七个小时。

  “河面不干净,尤其河岸旁有垃圾,我就要去清理。”沈建康说,原先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总是随手乱丢,家门口的河塘因此遭了殃。

  夏天,对于沈建康来说,曾是最难熬的时候。不仅因为太阳晒黑了皮肤,脖子和手臂也蜕皮了,“最主要还是受不了垃圾的恶臭,苍蝇乱飞。”

  不过自从今年3月,双溪村把“实行河道保洁责任制,家禽集中圈养”等“五水共治”新规写入村规民约后,老沈发现,他的工作不像之前那么累了。

  “这就是我们村新修订的‘小宪法’,人人要遵守,互相来监督。”双溪村党总支书记金建新说,立在墙头的村规民约,仿佛一道紧箍咒,规范着村民的一言一行。

  还江河一片清净,还百姓一江清流。2013年底,我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抓手,打响了“五水共治”第一枪,倒逼转型升级,破解“水乡难觅清水”的尴尬。

  在这场荡气回肠的治水攻坚战中,浙江已清理整治6500公里“垃圾河”、5100多公里“黑臭河”。

  “治水”之所以见实效,离不开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一些地方除了有“河长”,还设有“法制副河长”,宣讲环保法规、解答法律问题;社区法律服务中心、农村法律顾问团等深入矛盾一线,提前介入、同步解决纠纷;各地多起因污染环境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也对一些企业形成更大威慑。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心工作中践行“法治浙江”建设,近年来,我省推进改革发展各项重点工作的背后,都有法治力量在支撑。

  2014年9月1日,对于杭州的老市民来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位于环城北路、在杭城武林商圈呆了20年之久的白鹿鞋城正式开拆。

  在杭州的“违建榜”上,白鹿鞋城可谓“鼎鼎大名”。它占地6974平方米,其中违建面积就达4000多平方米。

  拆违,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也正因为始终贯穿法治化的治理模式和思路,原本难度很大的拆违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我初中毕业就在那儿卖鞋,是最早的一批商户,离开非常舍不得。街道和律师一家家商户来做工作,分析了白鹿鞋城存在的问题,也帮我们安排了去处。”商户王女士搬得心服口服。

  “如果改革不依法,就可能天天当被告。”我省启动“三改一拆”之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处置违法建筑的地方性立法,国土、水利、司法等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措施,为“三改一拆”编织了一张严密的法律制度网;法制宣传员、人民调解员、律师、公证员齐上阵,开展专项法律服务。

  “三改一拆”涉及利益调整,为体现法治的公平正义,始终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对违法建筑“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搞选择性执法。

  目前,全省累计依法拆除违法建筑5.06亿平方米。

一种追求从未放弃——

以创新推动法治进程

  这个春天,对于宁波优耐特精密零部件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岳棠而言意义非凡,因为他亲眼见证了一个创举的诞生。

  “3月24日才领的土地证,没想到第7天,施工许可证就批下来了,让新项目足足提前了105天开工。”说起审批这件事,张岳棠的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从领取土地证后7天内就开工,这创造了全国同类工业项目审批速度的新纪录。

  “整个审批涉及市区两级的20个部门、7个中介机构,需要提交资料328份。该有的材料,我们一份不少;该走的程序,我们一个不落。”宁波江北区审管办工作人员说,工业项目从拿到土地证到领出施工许可证,正常情况下,审批周期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以上。江北区通过创新建立的“七张清单”式审批服务监督管理机制,为企业开辟了一条审批“绿色通道”。

  张岳棠也许并不知情,这项全国纪录诞生的背后,是浙江构建法治政府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

  早在2013年,我省就晒出了全国首份“权力清单”,开启了一轮力度空前的“自我革命”。该减的减、该去的去,短短3年间,省级部门行政权力精简近万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再造审批流程,还创新并联审批、“中介超市”等做法,让群众直接感受到改革成效。

  “要让法治成为浙江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省领导深有感触地指出,要改变以往政府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都离不开法治这把“尺子”。法治环境更优,才能让老百姓创业创新更加自由、更加安全。

  “权力清单”管的是政府部门“乱作为”问题,“该放的放到底”;“责任清单”则管住“不作为”,“该做的做到位”。加上先后公布的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资金管理清单,我省从这“四张清单一张网”发力,构建法治政府,以此作为“法治浙江”建设关键一环。

  30多年来,浙江人的改革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领域,在推进法治建设方面同样如此,尤其是建设法治浙江10年来,我省的法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改革创新、猛药去疴,走在全国前列。

  蜚声省内外的“开门立法”就是一个创新探索的经典案例。

  崔盐生是杭州出了名的“听证专业户”,参加过41次听证会,其中半数为立法听证。每次他都非常投入,搜集材料、走访调查、分析资料,并在会上慷慨陈词。崔盐生的“听证生涯”,折射出我省坚持“开门立法”的进程。

  以往,地方立法常被戏称为“部门立法”:立法规划、立法项目往往由部门提出,所立项目多和部门利益相关。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如何在立法时更好地倾听民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减少“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的情况?

  多年来,我省坚持开门立法,无论是提出立法项目、制定年度计划、起草法规草案、调研征求意见,还是法规审议修改等环节,都坚持不懈地推进公开化、民主化。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首创“省人大代表分专业、有重点参与立法”的新机制。115名代表从立法调研项目库中选择了重点参与的法规项目,有的代表还参与了所选法规项目的起草。

  而今,在人民民主、地方立法、公正司法、权力监督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浙江的创新探索亮点纷呈。

  在全国率先实施领导干部下访律师随同制度;率先出台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率先组织省管领导干部统一法律知识考试;率先建立“阳光司法”指数评估体系,开通全国首个省、市、县三级法院一体化的司法公开网络平台……

  难题,在改革创新中才能破解;愿景,在真抓实干中才能实现。

一颗初心从未改变—

以实干扎根基层一线

  从每月一次,到每周一次,再到两三天一次……谢本平发现,他的上班地点正一步步从写字楼转向社区、农村。

  谢本平是杭州市西湖区聘请的社区律师。“谢律师真心实意帮助我们,我们衷心感谢他……”片区的老百姓纷纷为他“点赞”。

  姜凤(化名)是谢本平印象深刻的一位援助对象,她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去年2月来到西湖区西溪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姜凤接连两次交上来的月度小结,并没有按照要求报告自己的生活情况,取而代之分别是“干脆利落”的3个字——“想不通”和“不公平”。原来,她此前因与邻里发生矛盾而动手,最后被判了刑、还赔了钱,心里一直认为法律对自己不公平,思想上绕不过这道坎。

  为了让她尽快融入社区矫正管理,谢本平对姜凤提出的犯罪构成和量刑标准等法律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慢慢让她走出了法律认识上的误区。

  但这还不够,如何让她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一天,姜凤在儿子的陪同下来交思想汇报,谢本平看到后“心生一计”。“孩子刚上大一,将来也许会出国深造,但如果父母有刑事处罚在身而不积极改造,势必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带来影响。”谢本平的一番话,直接戳中了姜凤的“痛点”。事后,她的服刑态度大为改观。

  目前,全省已有3万多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覆盖率为98%以上;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当地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法律服务。

  法治建设,根在基层。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所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在桐乡市崇福镇星火村,一个拖延了16年的拆迁项目去年终于打桩动工。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采用‘三治合一’的办法,可能再拖多年也开不了工。”

  “三治合一”,通俗地讲,就是在法治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星火村定下规矩:涉及开发建设的事项,不论大小、不分难易,还须经村法律顾问的法律审查通过。实践证明,通过法治定纷止争,既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又促成良好村风、民风,加快构建和谐乡村。

  在今天的浙江,法治,如此清晰可见;法治,如此真实可感。

  我们看到,法治手段日益丰富——

  针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我省农村创新激情奔涌。从民主恳谈会、民情沟通日、村民议事会,到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这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主法治实践”,从诞生之初,就在阳光雨露下蓬勃生长。

  我们看到,法治触角不断延伸——

  如今,全省所有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制度;所有行政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95%的村已达到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1007个村(社区)成为省级或全国“民主法治村(社区)”。这些,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们看到,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普法茶楼、法治公园、法治广场等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场所随处可见,普法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方兴未艾,“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正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法治的生命,不在书本里,而在实践中。今天,这场波澜壮阔的基层法治实践,仍在不断深化。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阳光下,我们砥砺前行 2016-05-26 浙江日报2016-05-2600008;浙江日报2016-05-2600007;浙江日报2016-05-2600013;1571741;浙江日报2016-05-2600009 2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