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读村记

探访兰溪古镇游埠—

千年古埠,繁华今犹在

  核心提示:“洋港陲亭古渡头,往来是有客商舟”。清代诗人吴楷这句诗里说的,是一个叫作游埠的地方。

  游埠,这个位于兰溪市西南部的千年古埠,历来是浙赣闽皖交界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埠重镇。游埠古镇,也因此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称“浙江四大千年古镇”。

  据考证,早在唐初时,游埠就建有码头,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素有“钱江上游第一埠”的美誉。到明清时代,镇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衢江下游繁华兴盛的重要商埠。

  循着老茶客烧饼油条一杯茶的聊天声,我们走进初夏的游埠。看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如何重现曾经的盛景。

清晨6时的老茶馆——

石桥边,看古往今来

  天雨微凉,行走于游埠溪边的青石板上,古桥、石阶、花灯、牌坊……保存良好的文物古迹,仿佛诉说着游埠的年纪。

  不同于一些古镇的静谧,一大清早,游埠的街上已经人来人往,不时传来阵阵乡音。循着声音拐过巷口,只见一条老街,两侧都是茶馆。众多上了年纪的茶客坐在屋檐下,一边喝茶,一边啃着烧饼、油条,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甚是热闹。

  “游埠的早晨,从4点就开始了。”茶馆老板道出了“真相”,由于游埠过去商户云集,来往客人很多,经常天不亮就拉着货来到古镇交易。谁家的货更好,谁今天赚了钱,每天交流“情报”。无论是闲谈,或是吃早点,都需要一个歇脚的地方。久而久之,茶馆就成了游埠早晨最热闹的地方。千百年过去了,尽管古埠的交通优势不再,这个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茶馆没有具体的名字,但各自都有忠实的粉丝。

  每天天一亮,几张老木头门板拆下来一铺,搭好桌子,再拉上几张板凳,煮起开水,茶馆就开业了。老茶客们每天按惯例喝早茶、泡茶馆,也不嫌环境简陋,有的干脆坐在屋檐下的一排石墩上,悠闲自在地饮茶。他们或独自品茗,或叙谈农事、家事,或听听东村西村的新闻。氤氲的水汽中,一杯清茶,一副烧饼夹油条,就是老茶客一个上午的“配料”。每天的主料,却随着国家大事或者家长里短,不断变化着。

  “游埠过去水路有多兴,先看看溪上的5座桥。”68岁的茶客陈阿伯介绍起游埠的古桥。沿着游埠溪,建于明清时期的“太平桥”、“永安桥”、“永济桥”、“永福桥”、“潦溪桥”依次排开,姿态各异的五座古桥,总称“五马归槽”,堪称一绝。

  “永福桥,据说是25岁守寡的夏氏用结蒲鞋、打草鞋的一生积蓄所兴建;太平桥,据传朱元璋小时候讨饭时在这里躺过,身体成‘天’、‘子’二字,其寓意吉祥;潦溪桥也叫摇车桥,是章孝友堂的祖先靠纺纱织布攒钱,为便利儿孙读书上学造起的……”一杯茶的工夫,古桥的前世今生,游埠的产业发展,就在老茶客的嘴里娓娓道来。

  上午9时许,茶市渐渐散去热度,跟着陈阿伯回家,顺路还要经过游埠溪南端的永济桥。“据传是清代一位打铁的江山人牵头建造的,他们以桥为界,把铁店、锡店分开。”这座双孔石拱桥工艺考究,据陈阿伯介绍,古桥长30米,宽4.55米,由20根望柱、18块栏板组成桥栏。桥栏浮雕刻着“蔡状元造洛阳桥”的故事,人物、桥梁、台阁、花竹树木等栩栩如生,斧形桥墩上伫立着镇桥石狮子,桥身中间镶嵌着“永济桥”浮雕石匾,依稀可见游埠曾经的繁盛。

中午12时的酱坊——

老街上,尝人生百味

  古桥仍在,而桥下的游埠溪,已完全不是旧时的模样。

  据考证,游埠建镇早在东晋兰溪建县以前,且因其为龙游县下游的商埠而得名。唐初时,游埠就建有码头,有“钱江上游第一埠”之誉。到明清时代,镇上店铺林立,酒肆遍地,商贾云集,成为了衢江下游繁华兴盛的一大商埠。

  古镇遗存下来的大致格局是,郎六里古街、郎家路横贯东西,游埠溪、中山街、解放街纵列南北,形成二横、三纵的“世”字形格局,游埠溪呈“L”形转向东南汇入衢江,河边有古码头10多座。此外呈十字或丁字相交的小街巷尚有多条。

  游埠古商埠的建筑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十字、丁字路口的铺面,随街转折,立面丰富,斗拱、栏杆、柱础、马头墙等都显示出丰富性与传统性。许多商号如协通大当铺、祝裕隆棉布号等,规模之大、建筑之精、保存之完好,实为罕见。

  游埠溪两岸,汇集着酱、酒、染三缸和豆腐、糖、油、炒、磨五坊。“三缸五坊”的生意,在这里最为兴盛。

  如今,走入百年酱坊“方豫丰”的大门,一个大晒场首先映入眼帘。一百多口千斤缸整齐地摆着,盛着不同时期出产的酱油。24岁的老板娘陈凌正忙着拍照,更新微信。

  “酱油鲜美的关键,除了手艺,还有时间。”陈凌介绍,“方豫丰”的酱油,也叫“伏天泰”。因为它们都经历了三伏天的曝晒。只有这样,阳光才能使大豆、小麦粉、盐和酶充分地发生奇妙反应。

  据介绍,“方豫丰”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设的老牌子酱坊。因为酱油品质一流,1913年拿到了官酱园的资质。一百多年来,酱坊始终严格遵守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两位老师傅傅国根和方以明,都做了一辈子酱油。“传统酱油酿造没有任何添加剂,完全是靠盐保鲜,所以要经阳光长期曝晒,使得盐度升高。”傅师傅说,金字招牌,靠的是纯天然的古法酿造。大家都是五斤十斤地买回家,甚至有人一缸一缸地预订。

  陈凌的家,就在游埠隔壁的洋埠。从小吃着“伏天泰”酱油长大的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盘下酱坊,将这个面临经营困境的好手艺传承下去。“因为传统三伏酱油一年一酿,所以产量并不高。我们要在品质上严格把控,提升价值。”为了扩大酱油销售量及知名度,她通过微信公众号对游埠酱坊进行宣传,利用淘宝网、微店等现代电商平台销售酱油。如今,贴着二维码的酱油,售价15元一瓶,也成为了游客争相抢购的热销品。

下午6时的野狐山庄——

古镇外,赏怡人山水

  “现在都在倡导工匠精神,不仅是我们家,游埠还保存着一条‘活着’的手工业老街。”我们在陈凌的带领下,转入一条老街。糖画、烙画、打铁、篾编、土法榨油……只见街道两边,一众老手艺人的店铺,将这条老街妆点得格外丰富。

  “我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木杆秤,祖上三代都是做这个的。”81岁的吴师傅戴着细边眼镜,猫在一张堆满工具的木桌后面,坚持手工制作木杆秤。

  据了解,过去,光是郎六里至中山街、解放街、游埠溪一带约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曾商号密集,民国初年有店号数百家,不乏振源茧行、赵同昌烟店等大商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公路交通发达,水运衰落,商业中心西移,郎六里一带的商号店铺大多废弃不用或入住居民。现在,镇政府通过主动引导,将手工业者重新集聚,集中到一条街发展。“鼓励大家百花齐放,重现游埠过去的盛景。”分管经济发展的镇干部吴雅娟说。

  对于游埠这些年的变化,46岁的野狐山庄农家乐老板邵伟荣感触最深。

  作为土生土长的游埠人,邵伟荣不仅守护着这一片水,也守护着一山的鸟。每年五六月份,正值白鹭繁殖季节,在游埠古镇附近的野狐山上,栖息着上万只白鹭,让这里成为浙中地区最大的白鹭栖息地。

  点开邵伟荣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每天都有和游埠和白鹭相关的照片,照片里的白鹭或展翅、或休憩,姿态优雅,楚楚动人。

  好生态,不仅引来了白鹭,也吸引了更多游客。

  去年,游埠拆了不少养猪场,今年来的白鹭更多了,这让邵伟荣很兴奋,接待游客的干劲也更足了。“每一个来看白鹭的人,我都会带他们到游埠走一圈,看看那些老街、古埠、老茶馆,感受一下千年古镇的魅力。”邵伟荣得意地说,去年的白鹭季,他接待了六七千人,今年预计人数还要上升。

  “他现在看起来不像老板,倒像义务向导。”兰溪游埠镇干部说,经常看到邵伟荣带着外地客人到游埠来玩,还组织村里表演舞龙舞狮、采茶、犁田,邀请他们拍照,“因为白鹭,游埠古镇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游埠作为大摄影家郎静山的老家,也吸引着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邵伟荣说,今年1月,老街上的郎静山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展示郎静山的生平事迹、摄影作品及成就介绍,另外还有一个专门展示兰溪当地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家作品的展馆,希望通过更多的摄影作品,将游埠的美名送往全国各地。

  夕阳西下,白鹭纷纷展开翅膀飞上树梢,呈现出一副人鸟和谐的画面。自然原生态的游埠,又恢复了悠闲自在的节奏,等待下一个天亮。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读村记 00018 千年古埠,繁华今犹在 2016-05-25 浙江日报2016-05-2500009;浙江日报2016-05-2500010;浙江日报2016-05-2500012;浙江日报2016-05-2500011 2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