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社会

柯桥华墟社区,房东与租客融洽相处20多年,今年社区拆迁,他们相约还住在一起——

新老居民 亲如一家

  如果不是因为拆迁,绍兴柯桥区华舍街道华墟社区,不会经历这样一种分离——相处了二三十年的房东与租户,舍不得说“再见”,他们相约还住一起。这个地方20年不涨租金,打工者宁愿忍受一个小时的车程,也要舍近求远,“固执”地将家安在华墟;比这更难得的是,3000多名华墟居民与6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彼此关照,亲如家人。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华墟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在每个城市都不少见。是什么让华墟这个城中村具有如此“魔力”,能让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心贴在一起?22日,本报记者前往华墟一探究竟。

  房东20年不涨租金

  租户弃近求远安家

  5月22日晚上8时30分,夜幕下的华墟灯火通明。一辆辆大巴车陆续停靠在社区主干道上,陈武成从一辆大巴上跳下,尽管脸上带有一丝疲倦,但回家的温暖,还是让他打起了精神。老家湖北的陈武成早就将华墟社区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

  华墟四周除了高耸的住宅楼,还有银行大楼、企业总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华墟就迎来了第一批外来务工人员。20多年来,聚集到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更是一年比一年多,如今已经达到6000多人,是本地居民的2倍。

  3年前,陈武成一家三口工作的印染厂,从华舍街道搬到了20多公里外的袍江工业园区。按照常理,务工人员一般都会在务工地点附近租房居住,但陈武成宁愿忍受大半小时的车程,固执地将家安在了华墟。与陈成武一样“固执”的外来务工人员约有四五百人,每天清晨和晚上,袍江、滨海等工业园区的纺织印染企业,都派专车来华墟接送他们上下班。

  是什么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舍近求远?“20多年了,换过两个房东,租金从没涨过。”重庆人郑朝娟是华墟第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当年20岁出头的郑朝娟带着一门理发手艺,跟老乡来柯桥创业,落脚华墟。转眼20多年过去了,她的小理发店越开越大,“结婚生子、买房买车,都在这儿。”郑朝娟腼腆地说。

  华墟的房子,按照面积大小,每月每间租金在120元至150元。而周边同样的房子,如今都涨到了每间300元。20多年前,华墟的本地居民报了这个价,20多年来,不管是新来的租户,还是老租户,仍然是这个价。相比周围节节上涨的租金,华墟20年不涨房租令人称奇。

  不涨租金的规矩,还得从几年前说起。丁兴康是一位老党员,前些年,租户李仁军把老婆孩子从贵州接过来,要增加一间房,丁兴康“半送半租”,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租给了李仁军。“这点租金哪里不能省,儿子媳妇少买几件衣服就行了。”丁兴康对记者说。

  华墟集体经济发达,去年村收入600多万元。“村里有六七家企业,最多时有一二十家。许多外来人口在企业上班。”宋建华说,华墟有今天,离不开他们的付出。“虽然租金是各家各户的事,但党员干部带头不涨租金,影响了很多人。”不涨租金,像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华墟定了下来。

  但在陈武成心中,华墟令他不舍离去的主要原因,不是房价不涨,“这里的人和外来务工者相互关照,亲如家人。”陈武成说,多年的相处,让华墟人和这些租客们,形成了类似老街坊的深厚感情,华墟人从来没把这些租客当成外人看待。

  “有人说,华墟人不缺钱,所以不涨价。”华墟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宋建华觉得,这话不完全对。他认为,比起钱,居民更看重的是一份融洽的感情。“这里七成以上都是老租户,住了十年以上的至少有1000多人,一家三代住了10多年的也有不少。”临近中午,宋建华领着记者走村串户,不时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与他打招呼,一位安徽老乡还热情地请他去“喝小酒”。

  曾经吵闹纠纷不断

  如今携手共治家园

  “多亏居委会支持,喜事办得顺顺利利。”这些天,董得平忙着分喜糖,今年5月1日,他儿子结婚,喜宴就办在居委会新造不久的家宴中心。“30多桌,租金只是100多元水电费。”喜宴办哪里,曾一度让董得平苦恼。回安徽老家办,许多亲朋好友都在绍兴,不方便;在柯桥找酒店吧,动辄数万元的费用,吃不消。“要是能在家宴中心办,就好了。”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与居委会干部聊这事,谁料居委会干部马上表示“热烈欢迎”。

  不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住在华墟,有什么难事大家一起帮助解决。去年冬天的冰冻灾害,很多租客家的自来水管都冻坏了。“一个多星期,都是从东家那里取水的。”河南籍的李大婶说,她在许多地方打过工,租住过,这里住得特别舒心。

  宋建华坦言,外来租户和本地房东之间,这种亲如家人的融洽,是20多年来慢慢“磨”出来的。和其他地方一样,一开始双方处得并不和谐。“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90岁老党员胡杏珍回忆,双方常常为一点小事动粗。治安差、卫生差,华墟样样落后。当地派出所还为此专门在华墟设了警务站。时间长了,双方一致觉得吵架无益于事情解决,“大家都为对方想一点,事情就好办了。”

  最先让步的,是华墟本地人。他们通过不涨房租的方式,让这里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了诚意。真心诚意来这工作生活的,华墟人都以善待人。十几年沉淀,双方慢慢融合了在一起。

  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也让租客们感受到温暖。安徽临泉县人周行利记得,多年前,因为一场火,老东家要他赔偿5000元。“这是电线老化引起的,与周行利没有关系。”那天,周行利路过村会议室门口,侧耳听到了居委会干部与老东家的谈话,那一刻,他心头一热。老东家最终与周行利和解。

  这份善意感染了天南地北的异乡人。“我是毛遂自荐。”54岁王世芝目前是华墟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3年前,华墟尝试成立柯桥第一个流动党员党支部,邀请流动党员一起治理,她主动亮明身份,还拉起“义务卫生监督队”“义务调解队”,分担村务。

  本地人以诚待人,外来租户同样还以真心。去年,华墟环境卫生整治,对12家无证小吃店“动刀”。居委会原本担心会遇到很大阻力,没想到,贵州籍党员白英强自掏腰包带头整改,并拿到营业证照。这一示范效应推动了整治顺利进行。

  今年,华墟已经列入柯桥城中村拆迁议程,拆迁工程将在6月正式启动,但华墟人和新华墟人之间的情谊仍在继续。租住在华墟的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这两年开始陆续买房。“我家的新房就在那一幢高楼的11层。”站在家门口,王世芝指着河对岸的小高层对记者说,大伙买的房相距华墟都不远,想着以后还能看到华墟,多到华墟走走。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5 新老居民 亲如一家 2016-05-24 1568352 2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