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涌起“浙江潮”
本报记者 陈佳莹 通讯员 彭新幸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近年来,浙江企业海外并购势头正盛,如钱江潮水滚滚而前。数据也印证了这几年海外并购风头正健。“2007年之前,浙企的海外并购每年都在20单以内,2008年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5年更是达到了135件,海外并购数量居全国第一。浙企借船出海,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外并购之路。”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张曙明这样告诉记者。
在热闹背后,我们不禁要发问:海外并购潮为何在这个时候爆发式增长?浙企出海真的只是“买买买”?这是全球化进程下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吗?
观潮:涛来势转雄
这一轮海外并购何以被称之为“潮”?
如果关注近两年的海外并购数据便会发现,之所以被称为“潮”,首当其冲的便是其迅猛的增长速度。《福布斯》在5月18日发表的文章中写道:研究机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达到了创纪录的267亿美元。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也曾经突破历史纪录,达133亿美元;而与之相比,今年的数据竟翻了一倍。面对这一“井喷”现象,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曾表示,2015年中国境外并购交易金额大幅度上升,当前中国境外并购规模已比十年前扩大了十几倍。
在这番高速增长中,浙江企业可谓勇立潮头,去年我省海外并购项目数占全国比重高达22.8%。省商务厅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企业跨国并购金额85.64亿美元;而今年1~4月,我省以并购形式实现的境外投资项目金额47.26亿美元,同比增长6.53倍。细细一算便会发现,仅今年前四个月的并购额就已经超过“十二五”五年间并购总额的一半,速度不可谓不迅猛。
不仅速度快,涉及面也越来越广。“2007年以前,浙江企业‘走出去’多是以拓宽销售渠道为目的的百万美元级小规模并购,并购的对象也以当地经销商为主,而在这一轮中,并购领域显然更为高端化、多元化了。”张曙明告诉记者,目前,我省企业跨国并购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机电、装备制造、化纤纺织、医药等制造业领域,而商务服务业、零售业、娱乐业等领域项目也不断增多。除了并购领域广,并购地区也从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向印尼、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
此外,“气势磅礴”也堪称此次“大潮”的一大特点。2010年,行业“小弟”的吉利“迎娶”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完成对其全部股权收购;2011年,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蛇吞象”的方式全资收购德国普瑞公司,随即成为上交所首家拥有国际品牌的汽车电子公司……“我省跨国并购企业99%以上都是民营企业,虽然并购规模不像国有企业一样庞大,但他们却善于用独到的资本运作方式,成就一个个并购佳话,浙江企业的并购成功率也远高于全国水平。”张曙明说。
弄潮:时势造英雄
“这一波海外并购潮是国际、国内双重需求叠加而成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董旭升分析道,海外并购讲究的是一种时机,既要有国外待收购的好项目,也需要国内企业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和转型升级的需求,而这两年的蓬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从我省的数据看,海外并购的拐点发生在2008年以后,这显然与国际形势分不开。”张曙明说。放眼海外,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度深陷泥潭,不少企业债台高筑濒临破产,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低,大量欧美国家资产价格处于合理甚至低估区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正是抄底并购的绝佳时期,对于那些有技术、有品牌的海外企业而言,则显出对大量资本和中国市场的迫切需求。
环视国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依赖劳动力红利、土地红利、资源消耗的“快发展”模式业已“淡出江湖”。浙江制造业尽管有着很好的基础,却也不得不承认其产业“段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随着要素成本不断提升,已是利薄如纸,企业发展如履薄冰。
“自古华山一条道。”通过提升技术、做强品牌不断提升供给水平,从而提高附加值,是唯一的通路。然而搞研发、打品牌并不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其时间成本高,容易错失发展良机,失败风险大,难保“出师未捷身先死”。如果能在这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借助海外并购获得亟需的技术、品牌等要素,可以说是花钱买得了发展时间。“就我了解,现在企业在上海招一个软件编程工程师比在香港、台湾还要贵得多,内地要素成本的攀升,倒逼企业走出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董旭升说。
国内外供需相契的大背景下,政策的推动也及时为海外并购潮鼓起东风。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指出落实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政策,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而在省内,省政府也出台加快培育浙江本土跨国公司的实施意见,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力度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价值链,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
“当前‘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以手机为例,在国内市场,苹果和三星已成为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间的国际竞争赫然在中国本土上演。”董旭升告诉记者,跨国公司已切切实实来到我们身边,国内企业窝在避风港里这招早已行不通了,应该加快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在融合和交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逐潮:出海显神通
让我们来看看有勇气“蛇吞象”的均胜电子决心海外并购时面临的境况。
“中国企业生产的是DVD、音响等车载娱乐系统和倒车雷达等低端电子产品,而动力系统、车身控制系统、ECU系统等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全球500强手里,基本都是国外厂商在生产。”宁波均胜集团董事长王剑峰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中国主要的汽车配件供应商,在产品系上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差异,众多企业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激烈竞争。
“我希望能够突破技术天花板,往汽车电子的发展方向走,这是唯一一个中国企业尚无法立足的领域。从2009年起,我们开始在全世界寻找目标,刚好德国也遭遇危机影响,当时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能买一家德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将非常有利于公司发展。最终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收购了德国普瑞。”
2011年并购完成以来,均胜电子持续保持2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远超同行业平均增长率,建立起德国、中国产品研发中心,实现产品全球同步化设计。尝到并购的甜头后,今年2月,均胜电子又以11亿美元先后收购了美国和德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巨头,全面涉足车载娱乐系统、导航系统、车联网以及信息处理领域。
在离均胜不远的绍兴上虞,成功并购奥地利ATB电机集团后,卧龙控股集团董事长陈建成也感慨地表示:“这次成功并购使得卧龙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提高至少十年以上,站上了与欧洲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产业平台。”借助海外的技术和人才的“魔术手”,浙江传统企业得以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在技术研发之外,获取全球级的品牌也是企业通过并购补短板的“妙招”。“过去,我们在伊朗、尼日利亚、土耳其等国推广自主品牌,然而却总因这类国家汇率不稳等原因受阻,自主品牌销售比重一直卡在10%左右。去年,我们以1800万瑞士法郎收购瑞士SIGG Switzerland AG的100%股权,把一个历经百年的瑞士制造业品牌收入囊中,正尝试利用这家企业的品牌和技术,走出一条新路。”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欧阳波告诉记者。
“除了技术和品牌导向,浙江企业出海还有三类诉求。”张曙明告诉记者,2015年,浙江海外并购项目中有40个集中在批发行业,跨国并购是我省获取国际市场成熟营销网络的重要手段。同时,跨国并购还为我省转型升级获取了境外资源。今年前4月,浙江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便是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以13.35亿美元收购印尼铝矾土资源企业,成立的锦江铝业(印尼)有限公司。近年来,我省企业利用境外资源价格低迷的有利条件,积极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了能源矿产、农林渔牧等稀缺资源。
“还有同业领先导向,卧龙收购ATB,龙盛收购德司达,都是在本行业里做大做强,甚至成为行业领头羊的需求。”张曙明说。正如陈建成所言,正是2011年成功收购ATB,使他们看到,通过并购全球行业内的优势企业,不断延长和补强产品线,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整合市场客户结构,在形成特色优势、协同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规模实力,从而在不长的时间内,他们是可以实现全球电机行业NO.1这一战略宏图的。
“其实,无论是技术、品牌、市场,还是资源,这些都只是企业眼前的诉求,而当他们迈出跨国并购的脚步后会发现,这将会改变传统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在团队融合、股权结构、管理架构等层面自然而然地走向现代企业,甚至真正的跨国大企业。”张曙明说。
数据也显示,我省民营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国际龙头企业,跨国经营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本土民营跨国企业雏形初现。据省商务厅调研统计,我省26家主要民营跨国经营平均跨国指数为33.57%,明显高于全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的13.60%;其中吉利控股集团的跨国指数达63.67%,在全国100大跨国公司中居第一;卧龙集团、华友钴业在全国100大跨国公司中其跨国指数也能排进前十。
“产品走出去是最初级阶段,随着人员走出去、资本走出去、企业走出去,直到我们不再用走出去这个词来区隔边界,到那时传统企业才能真正变身成为现代跨国公司。”欧阳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