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肩负光荣使命 回应时代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产生强烈反响

  本报杭州5月22日讯 (记者 江于夫 吴晔 张韬 肖纯)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一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华兴表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和它相提并论,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像它那样在诞生后广泛而持久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和活力。

  省特级专家陆立军在30多年的教学研究中深刻体会到,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半多世纪前,但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他以《资本论》为例分析,《资本论》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客观规律;关于商品——市场经济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构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学习、研究和借鉴范本。

  省政府参事、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马力宏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发展规律的揭示,至今仍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现实的指导作用;二是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地发展;三是实践内容的不断丰富,使马克思主义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力量在于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

  必须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毛跃认为,是否“真懂真信”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我们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懂”与“信”互为因果,关键在于“真”,没有真“懂”,就不会有真“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解决好自身的真懂真信问题,既要做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更要做著作等“心”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蓝蔚青说,对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懂才能真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发挥指导作用的途径不是靠外部强制,而是靠内心的认同与自觉。现在有些人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够重视,其重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真懂。这就需要大力倡导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情况进行深入思考,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取得富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

  如何做到真懂真信?省委党校副校长徐明华认为,首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从历史的、世界的和长远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是真学,要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最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更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从而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强烈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为人民做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省社科院院长迟全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样一个重大命题,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现在学界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追名逐利者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粗制滥造者有之。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就在于忘却了“为什么人做学问”这个核心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不忘本来”,把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省委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长陈立旭谈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哲学社会科学创造和发展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为人民做学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价值的必然途径。

  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表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它不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是人的活动创造了它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古今中外的各种学问成果表明,能否成为学术大家,能否传之久远、影响后世,其中的一个分水岭在于,做学问是为绝大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甚或个人,是服务人民还是脱离人民甚或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省政府咨询委委员杨树荫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直扎根于浙江改革的热土,为改革呐喊,为改革立论,为改革献策,浙江改革发展的一片春光,有着他们的呕心沥血。今后,在时代的风浪中,应该坚守自己的理念与良知,顺应发展的趋势,秉持科学的立场,满腔热情地为时代而研究,为人民而研究,而一切的研究,都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先声,其实就是历史变革和人民进步的旋律。

  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付文科认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回答重大现实问题。要勇立时代潮头,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我省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与提升,比如如何办好G20杭州峰会、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如何搞好民生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

  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于新东认为,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三种科学态度:一是认真学习的态度,要扎实而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联系实际,提高对真理性认识的领悟与把握;二是勇于实践的态度,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在实践中检验证实,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三是创新发展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只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信仰并精心维护的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胡丽娟认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既具有时代特征,又是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研究立场和方法上,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努力揭示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从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肩负光荣使命 回应时代呼唤 2016-05-23 1567935 2 2016年05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