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乡村大使”队伍
黄岩打造基层宣教生力军
文 陈久忍
创建“乡村大使”队伍
黄岩打造基层宣教生力军
文 陈久忍
“小朋友,拍拍手,创平安,共期盼,同参与,美黄岩……遇火灾,湿毛巾,捂口鼻,弯着腰,速离开……”
五月一个周六上午,在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八份村文化礼堂崇德讲堂内,66岁的胡从德正讲在兴头上。他时而弯腰,时而捂鼻,丰富的手势搭配着表情,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方言童谣,接连从他嘴里蹦出。
台下6张八角桌旁,坐满了几十名孩子和家长。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目光随着胡从德的手势移动。当胡从德讲到“喝酒后,神志糊,若开车,出车祸,赔钞票,还拘留”时,一名小朋友立即推了边上的爸爸一下说:“爸爸,喝了酒不能开车的。”
这个“平安三字经”童谣是胡从德围绕近期黄岩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创建“平安黄岩”的宣传主题专门创作的,主要面向小朋友普及防火灾和防溺水知识。
胡从德是一名农民评书艺人,也是黄岩区的一名乡村大使。在黄岩,共有315名像胡从德一样的乡村大使,活跃在基层宣传的第一线。
基层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心之所在。2011年开始,针对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黄岩区精心策划,积极探索,打造出了一支知民需、惠民生、聚民心的乡村大使基层宣传队伍,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传播乡风文明,繁荣农村文化,形成了“群众宣传群众、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引导群众”的宣传模式,达到了润物细无声般的传播效果。
群众中选出乡村大使
谁最熟悉群众,谁最了解群众,谁最亲近群众?答案是群众自己。
在开展乡村大使选拔赛之前,黄岩区委宣传部明确了乡村大使的内涵:乡村大使是指生长或长期生活在当地,能以富有生活味的方言讲解当地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物产文化等方面内容的群众。熟悉当地、方言讲解、表达能力强是乡村大使需要具备的3种基本素质。
在黄岩区、乡两级315名乡村大使中,上郑乡坑口村70岁的郑英俊是最知名的乡村大使之一。
郑英俊是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艺术人才,也是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白搭”的传承人。“黄岩白搭”是一种使用当地方言、用闲聊方式表演的艺术形式,互动性强,有点类似于单口相声,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郑英俊15岁登台表演,吹拉弹唱样样通,顺口溜张口就来,素有“黄岩赵本山”之称。
2011年,在乡里推荐下,经过层层选拔,郑英俊成为黄岩区首批乡村大使之一。几年下来,郑英俊已累计创作了200多篇、近20万字作品。他将浅显生动的民间艺术与书面规整的方针政策相结合,作品脍炙人口。
《十八大精神到田头》《百年古梦今朝圆》《老硬入党》《青山绿水蓝蓝天》等作品,不仅在黄岩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大小讲堂里流动上演,连椒江、路桥、临海等地都请他去表演。光2014年那年,郑英俊就演出了117场。
“我现在的主要身份是一个宣传员,不是一个演员。”如今,郑英俊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早已发生了转变。最近,他正在围绕“建党95周年”创作一个“黄岩白搭”作品,即将投入排练。“我们的作品就是跟着时代走,跟着党的政策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走。”
2011年开始,黄岩发起了乡村大使选拔赛,设置海选、初选、决赛和风采展示4个环节,动员对本地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物产文化等方面比较了解的群众参赛。像郑英俊一样,品德端正、有所专长、热心文化的民间文艺人才、草根明星是乡村大使的重点选拔对象。2014年评选出的黄岩区首届十佳乡村大使,每个人都各有文艺特长,比如朗诵、顺口溜、越剧、评书、讲白搭等,这些民间文艺人才已经成了黄岩乡村大使的核心力量。
目前,黄岩区累计选拔区、乡两级乡村大使315名。除了草根明星,还涵盖了退休教师、种养户、手工业者、家庭主妇等多种职业的人才。同时,黄岩区还专门从外来民工、外来媳妇和少数民族等人群中选拔乡村大使,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覆盖面,这也是黄岩乡村大使队伍构成的一大特色。
黄岩区屿头乡有一支外来媳妇表演队,是当地日常表演的常客。表演队由来自全乡各地的14名妇女组成,其中一半是外来媳妇,包括苗族、壮族2个少数民族。表演队队员会打腰鼓、手拍鼓等,其中花轿迎亲节目尤其受人欢迎。
屿头村妇女主任苏学丽是该表演队队长。18年前,她从云南老家嫁到此地,是一名典型的外来媳妇。2013年,由于能唱会跳,苏学丽被乡里推荐为乡村大使,开始了基层宣传工作。屿头乡是一个较偏远的乡镇,有不少外来媳妇,外来媳妇表演队成立后,吸引了许多农村妇女参与。“现在,我们经常要一起打打鼓,跳跳舞,活动办得很热闹。”
42岁的徐守魁是安徽人,来黄岩已经十六七年,一家人都在黄岩生活。徐守魁爱好文艺,又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文艺活动,于2013年成为了一名乡村大使。依托于“新黄岩人”文化礼堂,徐守魁组织带领100多名热衷文艺的“新黄岩人”积极参与文艺宣教活动,有效帮助了“新黄岩人”融入黄岩,找到归属感。
中心工作“点单”宣教
“敲锣打鼓走上台,五中全会来宣传,‘十三五’规划宏图展,大发展!‘四个全面’来贯穿,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转折点!核心位置是创新,体现发展新理念,科技进步是关键,关键显……”
这一首“‘十三五’规划宏图展”方言三句半,是黄岩区西城街道文艺宣讲团最近的必演节目,也是乡村大使卢荷芳工作室专门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创作的。富有韵味的台词,节奏感明显的句子,将高大上的中央会议精神,转化为接地气的方言节目。
“三句半、快板、顺口溜这样的节目比较受欢迎。形式简单,容易让老百姓接受。你去跟老百姓讲书面的话,他们不喜欢听,也不一定听得明白。”卢荷芳说。
在基层宣讲中,宣讲什么、怎么宣讲是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每个月,黄岩区都会推出“1+X”宣讲菜单,其中“1”即形势政策和党政中心工作等必讲内容,“X”即因时、因地、因人宣讲的内容,以“点单”的形式到文化礼堂、田间地头、农贸集市、工厂车间、学校课堂、流动人口集聚地等开展巡回宣讲,从而实现“中心围绕什么,就宣讲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宣讲什么”。
黄岩区还将乡村大使们根据中心工作需要创作的以黄岩白搭、小品、三句半、顺口溜为主要形式,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艺宣讲作品汇编成乡土教材,归入素材库,制作分类宣讲菜单。
目前,在黄岩区各个文化礼堂内,都有一张节目单,由各地文化礼堂根据各自需求进行“点单”宣教。
黄岩315名乡村大使,年纪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八十多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知识和阅历各不相同。为了让乡村大使吃透政策,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创作和宣教,黄岩积极对乡村大使进行多方培育。
目前,黄岩已连续4年举办全区性的乡村大使培训班,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作专题讲课,并邀请区内外理论专家、文艺家、优秀民间艺人,围绕形势政策、节目策划、民间文艺表演和出境技巧等方面,开展专题辅导,精心培育这支队伍。
平时,各乡镇街道的宣传部门,也会积极配合乡村大使的工作,加强对宣讲团的工作引导。“上面一有政策,我们就给他们提供相关的原始资料,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黄岩西城街道宣传委员王萍说。
这几天,卢荷芳工作室正在集中精力,创作排演方言快板情景剧《展望台州“十三五”》以及方言三句半节目《美丽乡村大发展》,其中后者专门为即将在黄岩召开的全省古村落现场会做预热。胡从德则将目光投向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消防安全问题。今年4月,胡从德所在的高桥街道发生了一起火灾,他发觉当前大家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还有待加强,随即主动创作了一则顺口溜《消防安全大如天》。由于内容出色,这则作品还被拍摄成了“乡村大使”微宣传短片,在电视台、各楼宇LED电子屏、微信公众号上推广播出。
乡村大使们往往是当地村庄、乡镇的文艺带头人,平时就和群众打成一片,深受群众信任,创作素材也大多为来自身边日常生活的鲜活事例。从宣讲的效果来看,乡村大使们都是一人身兼多职。“黄岩乡村大使实际上发挥着‘五个员’的作用,即理论政策宣讲员、乡风文明传播员、文化活动指导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社会舆论引导员。”黄岩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归纳总结道。
扎根基层“种文化”
几年培育下来,黄岩乡村大使队伍已经在基层落地生根。乡村大使的宣传也从“送文化”向“种文化”演变。
目前,黄岩已全面推广乡村大使驻堂制,在全区80多家文化礼堂里,每家至少安排一名以上乡村大使长期驻堂,牵头开展各类宣教活动。在乡村大使的带领下,各个文化礼堂挖掘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文艺宣教活动。
澄江街道凤洋村村民以彭姓为主,明清以来出了9名进士、6名举人,文脉兴盛。在凤洋村入村道路两侧绿油油的橘林旁,有一条近千米长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家族家谱、名人逸事、诗作等彭氏文化。
在文化长廊里,“云子公家训十则”尤其引人注意,分为“尽孝、种德、慎言、敦诚、立纲、设教、崇俭、守拙、力耕、笃学”十则,分则论述,言语精当,发人深省。
凤洋村文化礼堂驻堂大使彭建祖说,2014年底,村文化礼堂成立期间,村民意外发现了这保存完整的彭氏祖先的家训。教师出身的彭建祖执笔将家训翻译成了白话文,用于开展家风家训教育。
“写这则家训的彭氏祖先,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也都中了进士。一门四进士,很不容易,这和他的严格家教是分不开的。”彭建祖说,文化礼堂成立以来,村里已经分别针对村干部、村民、学生作了3次家风家训宣教。如今,凤洋村正在以这家训十则为基础,努力打造台州市级家风家训特色村。
黄岩区积极发挥优秀乡村大使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目前已在7所重点文化礼堂建成了7家乡村大使工作室,将能力强、创作优、影响大的驻堂乡村大使任命为领衔人。目前,这7名资深乡村大使已分别与35名新晋乡村大使结成了师徒关系,以团队的形式开展集中创作和巡回宣讲,使工作室成为乡村大使施展特长的平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培训基地。
“85后”乡村大使胡双是郑英俊的徒弟。胡双是名大学毕业生,擅长朗诵、主持,普通话标准。2011年,成为乡村大使后,普通话标准这个长项却失去了用武之地。原来,乡村大使一般要求以方言进行宣教,这让离家多年对方言早已生疏的胡双一时难以适应。更何况,主持和表演毕竟不是一回事。在一次比赛中,胡双结识了“黄岩白搭”传承人郑英俊,被他的“黄岩白搭”所折服,并于2013年正式向他拜师学艺。现在,胡双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成了郑英俊的得意弟子之一。
为了促进乡村大使之间的交流,黄岩区还成立了自主管理的区、乡两级乡村大使俱乐部。同时,建立区乡村大使数据库,制作乡村大使通讯录,开通乡村大使微信公众号,搭建交流沟通、资源共享、成果展示平台。
如今,随着乡村大使队伍壮大,宣教活动增多,影响力扩大,还吸引了众多社会人士参与。
2014年11月,钱为民从单位退休,回到黄岩家中。在卢荷芳等人的影响下,钱为民加入了西城街道文艺宣讲团,并于今年初加入了乡村大使队伍。钱为民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字功力深厚,很快成为了卢荷芳乡村大使工作室的创作主力。从2011年至此,卢荷芳所在的西城街道文艺宣讲团36名成员,已全部陆续加入了乡村大使的队伍。
在屿头乡,“80后”村民屈美丽也是在乡村大使苏学丽的影响下,主动跟着她学唱歌跳舞,还想加入宣讲团。“拜师之前,我看了他们不少宣讲活动,每次都意犹未尽。我就萌生了要成为乡村大使的念头。除了自己喜欢,也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屈美丽说。
如今,黄岩乡村大使宣教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黄岩区委、区政府除了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外,还注重加强经费保障,以提升服务持续性。目前,按照各级分担、社会共筹的原则,黄岩区已形成政府、集体、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其中,区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逐年增加专项投入(2015年区财政投入40余万元),并以企业结对、冠名等形式募集到社会资金100余万元。
图片由黄岩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