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南太湖畔崛起创业创新“森林”

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一周年记

  南太湖畔崛起创业创新“森林”

  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一周年记

  顾志鹏

  一年前的5月22日,在风光秀美的太湖新城核心区域,湖州市首家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由此,以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多所大学合作共建的地方性大学科技园正式亮相。园区规划总占地350亩,规划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亿元,集聚了复旦南太湖创新基地、交大慧谷长兴科技园、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分园、复旦长兴能创空间以及长兴科技大市场等多方创新主体。

  一年来,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坚持以创建一流大学科技园为目标不动摇,以长三角知名大学深度合作为依托,重点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大学合作、科技人才项目招引、管理制度、综合服务等方面努力开拓创新,短短一年时间就交出了一张靓丽的成绩单。截至目前,已成功落户项目65个,实现技术成果转化42个,湖州市“大好高”项目1个,其中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15个、县“英才计划”项目8个,新引进高端人才102名,其中有博士56名、硕士42名、高级工程师19名,新引进“国千”人才6名、“省千”人才3名。一个以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兼具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领域研发、孵化、加速为一体的地方大学科技园崭露头角,一批初创型高科技企业正在太湖之滨萌芽、成长,并正逐渐汇聚成一片充满希望的创新创业“小森林”。

  近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长三角的范围从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长兴处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和人、物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现,必将为长兴带来新一轮创新创业的发展机遇。园区将以此为新契机,全力改革创新,大力招才引智,深化孵化服务,规范园区运行,努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集聚、集群发展,为长兴乃至南太湖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南太湖科创主平台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有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星,她就是有着“太湖望县、锦绣长兴”美誉的长兴县。在南太湖畔建设科技新城,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是新一代长兴人不懈的追求和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已在生根、发芽、开花,并有望结出累累硕果。

  早在建园之初,园区就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选址太湖新城核心区,紧邻长兴高铁站,规划方案简洁大气,富有科技感和现代气息,一次性规划分步建设,从源头上保障了园区硬件建设的高起点。

  短短一年间,园区坚持“十三五”期间发展新理念,努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实现发展又上新台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展思路有新突破。首先是通过将科技园纳入国家级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管理,实现了园区科技创新与开发区创业发展的优势互补和无缝对接,形成了新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再是将原国家级孵化器长兴民营科创园一、二期与大学科技园进行资源整合,整合后孵化建成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80余家。其次是进一步拓展孵化空间,及时启动总部二期建设,并对原有平台实施提升建设,为打造南太湖区域科技创新主平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打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服务能力有新提升。着力推进全县科技要素及服务资源向园区集聚,县科技大市场和科技中介集聚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人才科技一站式服务平台搬迁入驻,县知识产权保护局进驻园区办公,从而充分凸显了大学科技园的主平台作用,使园区的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校地合作有新亮点。始终坚持以高校合作为依托,扎实有效推进与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复旦南太湖创新基地、交大慧谷长兴科技园运行顺利,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分园合作模式进一步优化,并与浙江科技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省内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务实合作,为建设名副其实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了科研和人才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务实合作,努力做到务实合作、合力推进、必有所成。在合作中,不求数量,不图虚名,严格对照园区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特别是针对合作高校的优势学科,精心选择合作对象,确保合作取得实效。一旦锁定合作对象后,则全力争取合作高校的鼎力支持。在具体合作中,设定双方合作主要内容与目标,重点围绕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科技项目人才引进、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力求合作高效,努力树立校地合作的新典范。扩大高校合作范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校合作范围,特别是与省内高校的合作,计划全年新增合作高校院所3家以上。

  由中科大6个博士创办的浙江长兴蓝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短短4个月,就完成了从签约落户,到场地装修、申领营业执照、第三方检测报告和试生产的全部流程,公司生产的人工仿肽杀菌消毒产品已正式面市。首款免洗手杀菌消毒凝胶深受市场欢迎,首批订单已突破500万元,公司也受到投资机构的追捧而成功完成首轮融资。公司董事长张国庆教授表示,当初在长三角地区选址,最终落户长兴,看中的就是长兴优越的区位环境和园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招商引智两翼齐飞

  园区创新创业,项目是基础,人才是支撑,所以招才引智是科技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全力实施项目人才招引,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进取,大力开展招商引智工作,努力营造一个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园区在力量配备、资源分配上加以重点保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头招商,每周汇总分析招商信息,每月召开招商工作推进例会,园区工作重心向项目人才倾斜。同时,切实转变招才引智方式,不断拓宽渠道,通过高校对接、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加强与合作高校院所、中介机构、科技园区、长兴县驻外办事处及各产业招商组的定期沟通,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全面推介园区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主要做法有:

  一是立足自身自主招商。科技园把项目人才招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积极谋划,主动出击,重点围绕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和知名高校院所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以招才引智工作为龙头,配强招商力量,充实一线招商队伍,立足自身自主招商。

  二是巧借外力合作招商。借力高校院所和科技中介,有效延伸园区招商触角,先后与复旦、交大、北美交流中心、亿科信息等达成合作,帮助引进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项目。

  三是部门联动协同招商。加强与全县五大片区招商力量以及人才工作的协同互动,合作举办各类活动,开园以来共举办各类活动近20余次,到园区参观考察的客商近300批次逾千人。

  四是依托企业以商引商。与园区企业良性互动,加百列生物、友友桥、超悦电控等项目负责人均为园区介绍了高质量项目。

  五是突出重点精准招商。根据明确的园区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定向招商和精准招商,建立重点项目、重要人才动态信息库和跟踪联络制度,提高招商成功率和招商项目质量,提高招商项目的产业关联度,实现为全县主产链“建链、延链”的目的。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一年时间的持续努力,已成功落户项目65个,重点跟踪在谈项目38个,力争年内新落户项目30个,其中新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6个以上、县“英才计划”项目8个以上,新引进国千人才3名、省千人才3名以上。新引进项目呈现出整体质量较高的特点,一是领军人才层次更高,团队组合更为科学合理;二是项目类别更为集中,均集中于新能源、生物医药(医疗)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三是技术更为先进,产业化基础更好;四是引进项目与长兴产业关联度较高,与当地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规模型企业有较大合作空间,发展前景较好。

项目培育精准给力

  如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项目孵化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是摆在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么,园区是如何破解这道至关重要的孵化培育难题的呢?

  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园区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孵化培育服务体系,初步破解了孵化培育难题。一是园区制订了《入园标准》《入园项目审批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准入标准和入园审批流程,建立了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初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孵化服务体系。二是规范了孵化培育服务内容。在做好基础服务工作的同时,逐步为企业提供诸如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创业沙龙、路演、融资等各种专业化服务。三是实行了企业联络员制度。通过联络员定期走访企业,就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与人才办、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及时对接协调,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四是建立了创业导师制度。聘请了10位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和风投高管为园区的创业导师,通过创业导师讲座、现场咨询、“一对一”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初创型企业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晰企业定位、优化发展路径,提高创业成功率。五是建立了项目推进落地机制。按照责任到人、全程推进、服务到位的要求,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和协调推进,细化推进措施,强化要素保障,提高签约项目的落地率。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工作推进例会制度,通过例会机制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六是集聚了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县科技大市场、科技中介集聚区以及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的作用,把全县各种优质科技资源充分集聚到科技园,为园区创业人员及项目提供便捷的、多层次的创业服务。七是加强了园区服务能力建设。园区安排精干力量投入到入园项目的孵化服务、产业培育工作中,通过人才引进、学习培训、导师辅导等方式,快速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八是突破地理限制设立飞地孵化器。围绕周边大城市科技项目及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但部分高层次人才又一时难以到长兴落户这一现实困惑,长兴率先提出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设立飞地孵化器,从而最大限度吸引飞入地的科技及人才资源。采取委托第三方合作运营的方式,实现运营成效的最大化。

  如今,精心做好孵化培育、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已成为园区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园区已获评湖州市首批小微企业重点培育基地。

  通过三至五年的孵化培育,力争集聚300家以上科技型小微企业,初步形成1至2个产业的集聚,打造3至5家示范、引领园区发展的标杆型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6家,在“新三板”挂牌3家。

创新企业融资服务

  初创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此,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力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创新企业融资模式,助推科技英才创业创新。

  园区在机构设置上充分突出融资服务功能,设立融资服务科,专业从事融资服务工作。通过科技银行、科威创投、县创业投资基金、各类线上融资平台等融资渠道的建立,初步搭建起一个功能完善的科技企业融资平台。通过平台对接,已有赛富基金、海泉基金、中科宏毅、三花控股等多家投资机构与园区企业达成投资合作,投资金额已超5500万元,为企业创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一是创新科技银行贷款模式。在积极与科技银行进行“科创贷”合作的基础上,创新贷款模式,通过建立园区贷款风险池,构建银行、政府、园区三方风险共担机制,科技贷款不再需要担保,切实解决了科技贷款难的问题。通过园区初审,银行审核同意,首批“科创贷”资金已发放到位,帮助初创型小微企业解决了创业资金难题。二是大力引导企业股权融资。充分利用县内基金,积极组织项目申报长兴科威创投、长兴创业投资基金、太湖基金等县内基金。同时成立园区天使投资基金,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渠道股权融资服务。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挂牌上市。2015年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创新板成功挂牌7家,计划2016年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成长板成功挂牌5家,并启动首批拟申报“新三板”企业的股改工作。凡是成功挂牌的企业,园区均予以配套资金的扶持。四是定期组织引资活动。与中新力合、赛富基金、海泉基金、复荣投资等知名风投机构保持常年合作,定期举办在孵企业融资项目发布会、项目路演等,让在孵项目及时找得到资金合作方。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南太湖畔崛起创业创新“森林” 2016-05-23 浙江日报2016-05-2300006;浙江日报2016-05-2300009;浙江日报2016-05-2300011;浙江日报2016-05-2300016;浙江日报2016-05-2300007;浙江日报2016-05-2300015 2 2016年05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