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存栏量下降95.37%,河道逐渐恢复自净能力
南湖区出境水质达到Ⅲ类
记者 江帆 区报道组 张文术
本报讯 (记者 江帆 区报道组 张文术) 最近,一份刚刚出炉的嘉兴市水环境质量月报,让整个南湖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今年前4个月,南湖区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全部达到优秀,稳定出现Ⅲ类水。这份成绩对于南湖区而言,可谓来之不易。在2013年底,全区出境断面平均水质还是劣Ⅴ类,直到今年1月才首次出现了Ⅲ类水,连续四个月的水质稳定,为南湖治水鼓足了干劲。
南湖区曾是全省闻名的生猪养殖地,生猪存栏量高达百万头,水质被严重污染。目前,南湖区生猪存栏量从108万头削减到5万头,比原先总量下降了95.37%。到今年5月底所有散养户将完成退养工作,并开展微生物循环治水、加强水系连通,多渠道加快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
“今年南湖区将治水的重点放到了‘精准’二字上,境内已经出现了Ⅲ类水,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如何补上短板、稳定Ⅲ类水质。”南湖区“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王国松坦言,治水到了深水区,水体突发性的、零星的污染仍不可避免地时有发生,这就是现存的短板。如何第一时间加以防范、处置,成了南湖区探索的重点。
一叠厚厚的水环境质量周报,成了南湖区“精准治水”的最佳落点。这份周报上,每周会以图表形式公开南湖区重点监测的河道水质监测点情况,并根据Ⅲ、Ⅳ、Ⅴ类评定的主要指标划定了数据线,监测点水质监测数据若是超过标准,一眼望去清晰可见。境内5条跨境河道,共设了70个监测点;32条骨干河道,水质监测点则高达134个,这些遍布各处的监测点织就了一张“天网”,将境内河道的实时情况全部纳入了监测范围。“哪个监测点出现数据异常,我们就立即组织前往排摸原因进行整治。”王国松说。
2015年底,常泾桥港监测点一度出现数据异常,长长的数据值柱状图超标突破了Ⅳ水的警戒线,高耸在其他监测点之中犹如一个“烟囱”,让人格外难受。一拿到周报,治水办的工作人员就按捺不住了,沿着常泾桥附近的支流河道逐一排摸检查,沿河边走边问,向附近居民打听情况、一家家企业上门询问。南湖区水网密布,往往一个监测点附近有多条支流汇合,确定出问题的具体原因并不那么容易。好几天后,他们才基本确定,问题出在嘉兴工业园区东区的污水管道上,污水管网有漏损、串管现象发生,于是赶紧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整修。
“数据只能确定到哪个监测点位水质出现了问题。不过,问题在哪里?是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后续做功课。”王国松说,运用统计学手段来实现问题定位,只是治水的辅助手段,找到短板在哪里后,如何加把劲补足短板,让南湖的水稳定在Ⅲ类,才是治水工作的真正重点。今年初南湖区定下了目标:到2020年,在上游来水水质稳定改善的基础上,力争全区河流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生态友好、景美流畅的水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