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养造就人才“梦之队”,迎接120周年华诞——
济济英才,求之者愈出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5月21日,浙江大学迎来119周年校庆并启动120周年校庆一周年倒计时,这所著名学府能历经百余年风雨而始终光辉四溢,正源于这熠熠群星、济济英才。
浙大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的原则。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5月6日在京参加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并作为唯一的高校负责人代表作交流发言,着重介绍了浙大围绕人才队伍整体发展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途径的举措。
“浙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系统化人才梯队建设格局。”浙大校长吴朝晖说。
在浙大119周年校庆前夕,记者走访了3位浙大教授:他们有的加盟浙大不久,有的已在求是园工作了一辈子;有的正值青年,有的已满头华发。探寻他们的成才经历,记者不禁想起了著名启蒙思想家魏源的名言: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女神姐姐”的午餐会
头脑风暴带来新气象
【人物名片】胡海岚,神经科学专家,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教授,2015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领导的团队在抑郁症发病机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她的加盟是浙大抢抓机遇、积极引进青年人才“金矿”的成果。
浙大医学院科研楼4楼,一年前来了一位面容清秀、行事利落的女科学家,她在这里建起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专门研究人类“七情六欲”的神经机制。她和研究团队曾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首次证实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在国际上形成广泛影响。浙大同学怀着仰慕与自豪,称她“女神姐姐”。
“女神姐姐”胡海岚在2015年底还荣获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引发媒体热烈关注。“这里的同事和领导班子年轻、有活力,气氛民主;学术氛围浓厚。”胡海岚说,这是浙江大学最为吸引她的地方。
胡海岚之前曾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高水平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15年5月,“浙大欢迎您”仪式上,正式入职的胡海岚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胡海岚加盟之前,浙大启动预定了研究需要的实验设备,针对她最为关心的研究团队的问题,学校也想方设法帮助协调,她在原单位指导的三位研究生,得以顺利转入浙大继续研究,并在研究启动经费、生活保障方面给予了大力度支持。“感谢学校为我和我的团队提供实现梦想的宝贵机会和平台。我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热情关心和温暖。这使我们从内心深处特别有归属感。”胡海岚表示,浙大将是她全新的起点,她将“全力以赴,放飞梦想,作出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
胡海岚的到来,也给浙大医学院带来新气象。每周四中午,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教授们会准时从各自的实验室聚集到医学院会议室,参加“ PI午餐”。PI即课题组长,这个非正式的讨论会开张半年了,是在医学部主任段树民的倡议、胡海岚的推动下运行起来的。
“每次一个主题,可以讲一个自己完整的科研故事,也可以是正在设计、进展中的课题,也可以是正在投稿中的论文。”胡海岚介绍,主讲人讲半个小时之后,与几十位PI的讨论通常会超过一个小时。“对科学家来说,头脑风暴是最能理清研究思路和迸发灵感的方式,是最为需要的。学术的道路并不是那么枯燥寂寞。虽然科学的进程,有时候似乎很久都在原地踏步,踟蹰不前,有时候却会在霎时间就翻越了山丘,豁然开朗。”
2015年,国际神经科学界鉴于对胡海岚研究的充分肯定,邀请她在该领域最权威的年度综述期刊《神经科学年度综述》撰写综述,阐述她的原创性工作的意义和该研究领域发展及前景。
中科院院士,医学部主任段树民介绍,对于新引进的“牛人”,学院尝试采用“双聘”的办法,尽可能充分的、灵活的调动学校和学院资源,支持科学家。例如,胡海岚是双聘于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
顶尖人才“垒”出的高峰
盯着一个方向不断开掘
【人物名片】朱位秋,著名力学专家、浙大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解决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和控制领域的一系列难题,先后7次在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关于随机动力学系列讨论会上作特邀报告,并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260多篇中、英文论文。科研成果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浙大共有3位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教授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专门举办仪式向他们表示祝贺。仪式上,朱位秋院士代表浙大学术委员会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这位78岁的老科学家的理念是:“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形成高原,还要出现高峰。顶尖人才是人才队伍梯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位享誉世界的随机振动专家,自己就是一个“执着追求、勇于创新”从而成为顶尖人才的范例——这8个字,朱位秋现在常用来勉励年轻学者攀登科学的险峰。
1982年,他开创性地引入数论解决随机振动难题,当时朱位秋不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年轻的访问科学家,他在浙大力学系的职称是讲师。他的创新使科学家们告别了传统方法在解决一类随机振动难题时的繁复计算。
同年在法兰克福一个权威学者云集的随机振动领域国际会议上,朱位秋从听众席上站起身,告诉一位刚刚做完报告的英国学者:“我已经得到您刚才所谈问题的数学基础,并将其推广到一般情况。”他当即得到大会邀请,于第二天发表报告,并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随机振动学科奠基人克兰德尔教授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艺术与科学学院3个院士头衔,他对这位中国年轻学者的工作大为赞叹。1982年,美国《应用力学杂志》准备出版创刊50周年纪念专集,邀请国际权威人士撰写纪念文章。克兰德尔受邀,他请朱位秋承担这一重任。朱位秋博览世界同行论文,仅用3个月就起草了《随机振动:近期进展评述》一文,以克兰德尔与朱位秋名义发表。这篇文章使朱位秋赢得国际声誉。“我后来知道,不少年轻人就是因为读了此文,才决心进入随机振动这一领域的。”朱位秋告诉记者。
在朱位秋结束访问MIT(麻省理工学院)后,克兰德尔教授特地给浙大力学系写信,称朱位秋“这位杰出的年轻人显然是头等的学者,并有潜力成为一位带头的教授与研究者。”
在朱位秋自己看来,随机振动的基础知识,他是靠自学掌握的。“读研究生期间,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当时能够看到的专业文献我都看完了。”
随机振动理论起自人们研究喷气式飞机向后排出的气流带来的剧烈结构振动,随后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如大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等等。前沿难题不断涌现,而朱位秋与难题打交道。他常说:“跟在别人后面修修补补,做不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同时,创新又源于长期不懈的钻研。在浙大工作超过40年,朱位秋一直盯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这一个方向不断开掘。从着手开展随机振动领域的研究工作,到最终建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的哈密顿理论体系”,他用了整整20年。提出“非线性随机控制理论”的一系列理论方法,他领导团队又用了十余年,到2015年才算相对圆满地完成研究。“我经常给年轻人的一个建议是,盯准一个方向,最多两个方向,执着追求,不要浅尝辄止。”朱位秋说。
教书育人的佳话
让学生念念不忘的名师
【人物名片】郁建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等,两度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他同时是一位教学名师,获得浙大“心平奖教金”(2015年起改称“永平奖教金”)等一系列荣誉。入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工程。
郁建兴仍能记起自己获得浙大首届“心平奖教金”时的情景:在紫金港校区的小剧场里,他在颁奖词的朗读声中缓步走向舞台中央,向全场师生深深鞠躬。掌声雷动,他还在里面分辨出了一些熟悉的欢呼声——同样的声音曾在他的课堂上响起,年轻的同学们热烈讨论着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
以百万重金奖励一线教学好老师的浙大“永平奖教金”已经成为高校重视教书育人使命的一段佳话。2012年该奖第一次颁发时,郁建兴是唯一的获奖者,那年刚好是他在浙大任教的第20个年头。
“直到现在,我还在扪心自问,我配得上这个奖吗?”在浙大119周年校庆到来前一个周末的早晨,郁建兴在办公室告诉记者,他常常以从竺可桢校长著名的“两问”中化出的问题自问:你能为来到浙大的学生提供些什么?你认为他们毕业时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郁建兴坚信人才培养应该始终是大学和大学教师的核心使命。尽管长期在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担任行政职务、从事多项科研项目研究,他仍然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每年达300余课时。许多学生都回忆:郁老师的课,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心潮澎湃。“我一向认为,上课是老师和学生的一场约会。为人师者,应该对课堂充满期盼,每堂课都表现出最佳状态。”郁建兴说,“当好一名教授,本身就是很体面的。”
曾任浙大校长的中科院院士杨卫也听过郁建兴的课。那是在2012年的夏天,杨卫一早就来到教室,和其他35名本科生同学一起听郁建兴讲授公共管理经典文献,当天讲的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杨卫完整地听完了3节课,还兴致勃勃地站起来发表了听课心得。自己讲授的社会科学课程能如此吸引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郁建兴颇感自豪。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郁建兴还领导着一个高水平的社会科学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郁建兴认为,课上得好,老师最重要的不是靠口才好,而是靠研究水平高。同学们都记得,郁建兴讲课时常联系手头正在研究的课题,一手资料、鲜活的例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郁建兴说,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了解真实中国,解释、解决中国问题,基于中国经验发展社会科学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社会组织,他就来到温州商会的老板们中间,听他们讲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真实朴素的看法。研究地方政府,他就跑到乡镇,记录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和心理感受。他的数十份公共政策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
浙大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途径,郁建兴对此体会深刻。“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院系获得了更多自主权。在1年多时间里,公管学院就引进了5名入选学校‘百人计划’的青年人才。”郁建兴介绍,公共管理学院还建设了“教授工作坊”,由资深教授带领年轻老师,并且吸纳外院系和外校老师参加,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交流,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下图为紫金港校区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