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黄源传》献礼黄源诞辰110周年——

走过一个世纪,留下印记如许

  他是著名作家、翻译家,鲁迅先生的入门弟子。

  他是新四军中的文化名人,一位卓越的文艺工作领导者。

  他在上海“主编”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顶级刊物《文学》、《译文》杂志。

  他曾九死一生从“皖南事变”的枪林弹雨中突围,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担任华东、浙江文学界和文化界的领导人,执文坛牛耳,并主持改编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昆曲《十五贯》。

  ……

  他就是黄源,一个大时代的风云人物,活了近一个世纪。110年前,黄源生于江南文化名县海盐,他的经历非常丰富,是鲁迅最亲密的弟子,是反文化“围剿”的坚强战士,也是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开山者之一。

  今年5月1日是黄源先生诞辰110周年,乐清籍作家、诗人包新旺推出了他的首部传记《黄源传》。作品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多维度、多视角再现这位“老文化人”漫长坎坷的人生和心路历程,折射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也传递了一位青年文化工作者对前辈深深的敬意和清醒的思考。

  包新旺是乐清市芙蓉镇筋竹村人,曾获浙江出版树人提名奖、第11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谈起写作《黄源传》的缘由,他说:“2006年筹办陈学昭、黄源、林淡秋三老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时,我萌发了撰写《黄源传》的想法。2009年春,初稿完成,蒙省作协美意,被列入‘青年作家文丛’出版计划。”

  包新旺有幸见过黄源先生两次。他说,之所以要写黄源,一是想回望上世纪30年代的海上文坛;二是想梳理传主的文艺思想,追溯与再现上世纪50年代他那可圈可点的工作业绩;三是黄源先生去世后,国内有好几位作家准备为他写传,但一直未见出版,此为第一部。有一次,黄老爱人巴一熔老人在一座凉亭里问包新旺:“你能不能写一写黄源?”包新旺爽快地答应了,“《黄源传》的出版,也是为了兑现和巴老生前的‘凉亭之约’。”

  《黄源传》从开始构思到正式出版,横跨十个年头。写作过程中,包新旺梳理了许多与传主有关的文献、信札、日记和影像资料,采访了许多老领导、文化人、专家学者及家属,他曾多次去海盐、余姚、上海等黄源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一次到广州出差,甚至还去看了鲁迅在那里的居所。力求让史实更严谨一些,表述更客观一些,语言更质朴一些,尽可能真实地展现老人丰沛绵长的一生。“黄源先生是一个客观存在,在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面前,文字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黄源那时候的平台比较高,但他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华东文化部时期,部长、副部长的职级是自己圈的,当时最低是九级,黄源就圈了个九级。而事实上,按照他的资历是可以定七级的。包新旺发现黄源在他的日记里清晰地记着各种账目,一分一厘的,可见生活并不宽裕。一次买书超支了几元钱,还被老伴骂了一通。所以后来大家在他的墓碑上刻了“清廉学子”的评价。

  此外,黄源先生敢于坚持真理,他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善待文艺工作者,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学习发扬。

  关于《黄源传》的特色,专家指出:在于传主的现实意义,黄源于上世纪50年代打下的基础,他的文艺管理思想今天仍在沿用,仍见证着、支撑着、回答着现在的工作实践。省文联党组书记田宇原评价说:撰写《黄源传》,既是浙江文艺对一个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嘱托,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对时代、对人民、对老一辈文艺家深情感怀的流露。通过《黄源传》,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更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感受老一辈文艺家的铮铮风骨。文学评论家王学海认为,《黄源传》更精彩的部分,还在于对传主人与事件在复杂历史环境中的叙说与分析,它将传主因某种缘由被遮蔽的灵魂,重新经由文字,鲜活又真我地返回了自身。

  《黄源传》秉持一个传记作者基本的写作立场,尽可能客观地描述事物的真相,不为尊者讳。作者表示:“我在梳理这些内容时,曾有过犹豫,但最后还是写了。”“我也写黄源小清新的一面,他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可爱的一位老人。他胆小,怕打针;他受委屈了,会哭;他讲究吃,比较小资;他喜欢看体育节目,是个铁杆球迷;他痴迷书,常常把眼镜手杖忘在书店里。”

  包新旺说,在黄源先生的一生中,与乐清颇有缘分。一是他与乐清籍作家郑伯永的友谊。1956年,黄源和郑伯永负责浙江省剧目整理工作。当时浙江国风苏昆剧团演出《十五贯》,他们看后认为这出戏很有内涵,可塑性强。于是组织省属剧团编导前往观摩,讨论如何对这个剧本进行整理改编。在此过程中,黄源是领导,陈静执笔,郑伯永协助黄源主持这项工作。他们在剧本整理改编中突出了况钟深入调查研究,敢于犯上、为民请命的精神等,使剧本有了新的突破。当年四五月,这出戏在北京演出后,引起极大关注,形成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还进了中南海。《人民日报》发表《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后来黄源在郑伯永的纪念文集《雁荡莹峰》序言中谦虚地说:“《十五贯》的改编成功,功归于郑伯永同志。”

  还有,黄源先生曾在乐清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虽然短暂,如夜空中流星一闪,但毕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珍贵的印记。据乐清文化人邱星伟回忆,1963年初冬,他接到乐清文化馆的通知,叫他到柳市开会,商量宣传全国“三八红旗手”高彩柳事宜。“会议在高彩柳老式大屋上间举行。这天会上出现一位陌生男人,花甲年纪。”邱星伟说。后来通过介绍才知道那位陌生男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源同志。原来高彩柳刚从华东开会归来,黄源遵照组织安排随同她来,打算拍一部宣传高彩柳的电影,由黄源编剧。乐清领导还要求黄源同志再写个越剧脚本,供本县文艺团体演出。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没有拍成。不过,黄源先生却扎扎实实在乐清生活了半年多时间,采访了很多有关高彩柳的素材。后来,还与邱星伟去看了“白石会市”,并且评价说:“据我所见,白石会市是浙江最大的农贸集市。”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9 走过一个世纪,留下印记如许 2016-05-20 1554617 2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