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寻找浙江“最美家庭”密码

向着幸福和文明,出发!

  核心提示: 家是最小国。5月15日,2016全国“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揭晓,在这场群众广泛参与的寻找活动中,全国各族各界家庭分享良好家风、聆听幸福故事,追求最美、追求幸福成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努力方向,为家庭文明建设培植了丰厚土壤。

  在浙江,也有不少动人心弦的“最美”故事。近年来,我省主动顺应时代呼唤,积极回应社会期待,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立足于家庭,切入于家风,着眼于风尚,在全省广泛开展“最美家庭”选树活动,深入推进好家风建设。日前,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联合发布2015年度浙江百户“最美家庭”。

  生活纵然不常有波澜壮阔的雄浑史诗,涓涓细流也有水滴石穿的柔性力量。家,就是那个心底深处最温柔的字眼。

  可温柔,正在遭遇挑战——城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传统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让家庭生活中婚姻、养老、家庭教育等问题凸显。与此同时,生活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快,也让不少人忽视了家庭的经营与建设。

  幸福的家庭是怎样的?日前,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联合发布2015年度浙江百户“最美家庭”。我们撷取了其中3个“最美家庭”的故事,一起来寻找家庭幸福的“密码”。

  曾祥泰家庭

  儒家义礼泽子孙

  常山县的曾祥泰今年83岁,老伴刘玉英76岁,两人共育有四子一女。在邻居眼中,这个大家庭从来都是紧紧地粘合在一起。

  每年的5月,是曾家的“大日子”,他们会召开一年一次的家庭会议,对家事进行安排:

  姐弟五人现在的家距离老家都有几十里路程,谁来陪爸妈?会议规定每周每人至少要有一晚回家陪父母唠嗑谈心拉家常,轮到的人要在当天晚饭前赶到家里与父母一起做饭一起用餐。

  曾祥泰失眠怎么办?会议上兄弟姐妹提出方法:用中药调理,出去旅游。

  为使父母安心颐养晚年,曾家兄弟姐妹每年每人给父母缴纳3000元的健康养护金……

  一次会议开下来,具体的规定条款林林总总,每一项都确定专人负责。

  不仅是自己和父母一起召开家庭会议,5个子女还会定期召集各自的子女展开讨论。大到生活旅游方向,小到活动锻炼项目,一本本会议记录上,这些事情都考虑到了。

  除了孝悌,“和”“合”文化也成为他们家庭秉持的准则,不管遇到什么,一家人总是和和睦睦的。

  在子女们还小的时候,曾祥泰在外养蜂近20年,刘玉英在家除了照顾5个儿女,还要操持家务,照料公婆,每天都很辛苦,但从无怨言。

  大姐曾美君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回家务农,在生产队做工,照料爷爷奶奶和弟弟们。为了多挣工分,挑着一般男人也难挑得动的粮食到外地换米,宁可自己路上挨饿,也舍不得到饮食店买一根3分钱的油条充饥。

  长子曾令孔也时时想着弟弟们。父亲在外养蜂的那些年,曾令孔一直担当长子掌家的角色。到了二十七八岁,已经算是大龄青年,该结婚了。可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当哥哥的要是结婚了,几个弟弟只能辍学。当时正在准备高考的三子曾令华想放弃学业以减轻家庭负担,但曾令孔就是不允许,宁可自己推迟结婚,甚至把结婚用的家具卖掉也要让弟弟们完成学业。

  “不怕吃亏”、“不贪小便宜”也是对曾祥泰家风的最好阐述。曾祥泰的儿女们在社会上同样坚守儒家义礼,富有爱心,乐于奉献。

  这些年来,二儿子曾令兵投资建成了常山县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半典阁”连环画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供人们参观、交流。他参与了全县100个以上村文化礼堂的设计工作,50%以上村庄文化墙、礼堂宣传墙画等也都是由他亲手绘制的。

  三儿子曾令华是县教研室的一名教育专家,多年的教学经验令他特别受同行推崇,但在更多人的眼里,他还有多个头衔——华夏根脉文化创始人、传统文化孝教系统植入者、衢州市十佳青年校长。他所创的华夏根脉文化正是家庭儒家文化的翻本,以孝理念为先。他说,这些都得益于家庭传统理念的灌输。

  四子曾小华多年来一直在县城做生意,为了能更好地孝敬双亲,让老人有个好住处,就把家搬回了村里。对村里的事,他也总是有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村里有一口曾被列为全县十大古泉的水井,泉水特别甘甜,冬暖夏凉。但水井由于年久失修,四周破损严重,每逢下雨天时,雨水就会倒流进井里,影响了水质,村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曾小华听说此事,花了两万多元买材料、雇师傅,把水井加固,并整修一新,让村民们感动不已。不止这一口水井,多年来,曾小华还多次捐资修筑村道等公益事业,总计投入也不下数万元。

  王紫娟家庭

  家风淳朴善为先

  对于富阳市的王紫娟来说,丈夫楼俊虽然去世了,但似乎从未走远。

  去年10月30日,3个儿子根据父亲生前的遗嘱,捐资1200万元设立富阳市大源镇虹赤村尊老扶幼创业基金,每年30万元,分40年用于该村6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改善、奖励优秀学生及扶持年轻人创业项目。消息一传出,在全市引起反响,可熟悉楼俊先生一家的村民却并不惊讶,因为楼家的善行善举早已惠及村庄多年。

  楼俊是土生土长的富阳人,早年家庭条件艰苦。虽然读书成绩好,高中毕业后却因没钱不能继续求学,不得已回到村里做造纸工。每天繁重的工作没有消磨掉他的志向,反而激发了他求学的热情,辛苦工作两年多,攒够钱后又独自外出求学,终于学有所成,后来进入石油地质队工作。

  成家生子后,为了方便照顾老父亲,尽自己的孝心,原本在外当地质工人的楼俊携妻儿回到老家,当地理老师直到退休。妻子王紫娟则在孩子大一点后外出做服装生意,因勤劳务实、诚实守信,生意越做越好,家里也逐渐丰实,后来3个儿子或做生意或做投资,家底愈加殷实。

  但楼家生活朴素,富而不奢,并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以行善为乐,帮助村民从不心疼钱。或是在穷急病困时的雪中送炭,或是对品学兼优者的奖励资助,或是过年过节的物资钱款,村里至少有一半人得到过楼家的帮扶。可以说,不论谁家有困难,他们知道后都会热心帮忙。

  楼俊和王紫娟孝敬老人、热心公益,用自己耐心、善良的举动给儿子们树立了榜样。“尽自己的力量对身边的人更好一点”,这是楼俊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儿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助人为乐。

  自己的曲折求学经历,让楼俊特别关心助学。2012年初,楼家建立“希望之星”奖学金,希望能鼓励村里孩子积极求学求知实现梦想。目前,已有4位学生先后获得了奖学金,共计1.9万元。

  每逢过年,楼家还会给村里的老人发钱,这几年累计为老人捐资29.7万元。

  去年10月28日,81岁的楼俊突发脑溢血病逝。生前他常跟3个儿子提到,希望建立一个基金会,每一年相对固定地支出一部分钱,用于助老、助学、创业。

  为了完成老人的遗愿,葬礼期间,三兄弟和母亲商量后决定,以父亲的名义捐资1200万元建立“尊老扶幼创业基金”。在父亲去世后的第3天,楼家三兄弟便和村委会签下了协议。由于老人是因脑溢血去世的,基金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给村里每位老人送上一台电子血压检测仪。第二件事是计划建立村老年食堂,让孤寡老人和生活不便的老人过上更舒心的日子。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楼家的“孝”、“善”家风体现了自然纯朴的乡风,也进一步引导了村民的互帮互助,和睦友好。善,就这样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开花结果。

  鲁立清家庭

  匠人精神永流传

  吹糖人、捏面人、杂技表演……在杭州梅花碑社区有这样一家人,夫妻俩和儿子都是靠着一身绝活儿走南闯北的民间艺人,也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者。

  52岁的鲁立清出生在素有“杂技之乡”美誉的河北吴桥。那里有这样一句民谣:“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要说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鲁立清说,他从小想着自己也得有一手,于是将目光锁定在母亲从事的民间艺术。

  鲁立清是从“吹糖人”开始走进民间艺术这扇大门的,他曾向“糖塑大师”杨宝坤拜师学艺。经过严师的教诲再加上自己日积月累地反复琢磨,鲁立清不但可以吹塑各种生动活泼的小动物,还可以吹塑“仙鹤延年”、“龙凤呈祥”、“吉祥如意”这些传统精品。除了吹糖人,鲁立清的剪纸也是一绝,他的京剧脸谱剪纸作品曾几度漂洋过海到国外展出。

  妻子王玉枝是在一次剪纸艺术交流活动中与鲁立清相识的。此次相遇,不仅让有着共同爱好的两个人点燃了爱情的火花,更让两位民间艺术家从此开辟了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之路。在妻子的协助下,鲁立清创新了彩色剪纸技艺,并开拓了新的民间艺术之路。他的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小民间艺人,走向了国际舞台,把中华艺术瑰宝展示在国际友人面前,并捧回了无数荣誉。而在丈夫鲁立清的影响下,王玉枝的剪纸技艺也不断精进,还学会了“面塑”这门民间绝活。

  “我们也会争吵,但多是为了技艺的选择和定位。”王玉枝说,他们两口子深知和谐是家的核心,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彼此相知、惺惺相惜。

  儿子鲁兵小时候很调皮,可对杂技,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给予鼓励、信心,是父亲对儿子杂技事业的最大支持。

  “当初我选择这一行当,母亲明知这行‘只能养家,不能发家’,可就因为我喜欢,她就全力支持我,现在对待我儿子,我也是这种态度。只要想干好,就一定能干好。”鲁立清说。

  如今的鲁立清,最关心的就是民间艺术的发展。现在,有一些民间艺术,融入了现代的元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找到了市场、获得新生。可是还有不少艺术门类因为没有弟子、没有市场,老艺人们掌握着技术工艺也找不到出路,大多只能选择改行。

  鲁立清一家想出了许多保护和促进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方法。他们利用清河坊街区这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向市民、游客展示各类传统手工绝活。有时,甚至自己贴钱,走进学校,教孩子们剪纸、竹编等手工艺制作,大众舞台上也经常出现这家人的身影…… 他们通过各种平台、各种途径,展示民间艺术,把中国民间工艺传播给更多人。

  用鲁立清的话来说,这样的展示太重要了,“通过现场表演、教学等形式走近、回归民间,效果会比将一项技艺、作品放在博物馆展示好得多。”

  尽管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会有很多困难,可是,鲁立清说,未来可以期待。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向着幸福和文明,出发! 2016-05-19 浙江日报2016-05-1900009;1555031 2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