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菰城村关停矿山生态致富
石头村演绎“石头记”
本报记者 江帆 区委报道组 张蘋 朱立奇
湖州吴兴区道场乡有个菰城村,可村民们都管自己的村叫“石头村”,管自己村的故事叫“石头记”。三十年来,菰城村从采石、卖石到修石、护石,折射着发展理念的变化。目前,菰城村正在申报第四批国家传统村落。
开矿是致富,也是致贫
都说菰城村富,这里多石矿,出产的石头远近闻名,销往全国各地,村集体收入一年有800万元左右。路两边一眼望去,整整齐齐排列的,都是独门独院小楼;也说菰城村贫,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之下,却没有好的空气、没有好的水,就连铺好的柏油路,也因为常年有货车来往,变得坑坑洼洼。“连条好路都没有,怎么能说富。”村里人高兴不起来。
想起当年村里那股“争先恐后”的采石热潮,村党总支书记陈新龙的心绪至今还十分复杂:“富是富了,代价也真大。”他回忆说,村里最多的时候有11家矿山企业,石头产值占全村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八成以上的人都从事和采矿有关的工作。眼看着村里一幢幢小别墅盖起来,一辆辆小汽车开进来,陈新龙心里却隐隐担忧起来。
果真,慢慢地,有人说,“石头村”看不到晴天了,也有人说,“石头村”灰得没有颜色了。采石灰尘大,给附近的空气、土壤和水质环境,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再加上开山放炮声不绝于耳,村里人纷纷往湖州市区买房子,大量空置的小楼空落落地站在那里。
关矿是结束,更是开始
倪连新在菰城村的梅山矿上工作了16年,这16年来,他一天也没有穿过皮鞋。“粉尘大的很,喘气都要捂住嘴,若是一个星期不下雨,这粉尘都能没过脚背。”倪连新弯下腰,用手在脚上比划。如今,他承包了40亩果园,不下地的时候,都会穿上黑皮鞋,有时还套上西服,再打个领带。
2002年,湖州市明确提出关矿的要求,村里第一批关停5座石矿。那段时间,找陈新龙说情的、理论甚至吵架闹事的人络绎不绝。但最终,菰城村11个矿顺利关停。粉尘翻飞、开山放炮的石矿变成了绿树成荫、果香弥漫的果林。倪连新的果园,正是当年他工作的梅山矿复垦后,承包土地栽种下的,今年已经是结果的第四年。倪连新笑盈盈地算了一笔账:亩产桃子2500个到3000个,一个桃子最高能卖5元,刨去成本,到手的收入也有20万元。
“当初关矿都以为是好日子结束,谁知道好日子才开始。”倪连新说。
石头是旧的,又是新的
菰城村有一条吴沈门石板路,弯曲延伸通向古梅花观,当地一直流传着“横铺石板到云巢”的美丽传说。
“这条石板路,有许多故事可以讲呢,我们正在整理。”道场乡老干部唐海根从事文化工作多年,老唐告诉记者,外地一名经营石板生意的商贩曾看中了这里的铺路石,游说村民拆了给他,并“免费”为他们把门口的路修成柏油路。
获悉这一情况后,陈新龙立即带着村干部前去做工作,叫停了这桩“生意”,并为石板路制定了修缮计划。“留住咱们菰城的石头,就是留住菰城的历史和过去。”
这边忙着护石头,另一边废矿复绿的事也并没有闲着。复垦后是作为旱地还是水田?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每一次村里都联系乡里、区里的农林专家来指导,尽量让每一块复垦的土地发挥最大价值。“治矿换来的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陈新龙介绍说,乡里现在又启动了建设十公里古今文化长廊,这条旅游路线很大一部分是和当年矿区道路重合的,等到长廊建设好,菰城又将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