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推动民企转型升级
徐王婴
如果改善民间资本生态环境更多寄望于政府,那么民间资本发展的根本则依赖企业的自我跨越。要保持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首先要保持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家们要勇于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家精神推动民企转型升级
徐王婴
近日,国务院将派出督查组对地方推进民间投资进行督查,中国民间投资的活力将进一步激发。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7%,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仅增长5.7%,增速落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的崛起、民间投资的勃兴,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笔者认为“浙江模式”是一种市场解决、自生自发和自组织模式。“浙江模式”中,政府、银行等与民营企业共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正是民营经济在浙江的自生自发,不但催生了同样自生自发的民间金融,还激活了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同时还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热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浙江省各级政府及时转换政府职能,努力增进市场体制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提供法律保障、倡导社会诚信、实施宏观政策,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凡此种种,一个由民营经济为纽带,全社会和谐共建的金融生态和经济生态于悄无声息中已然生成。
如今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民间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有人归咎于“国进民退”。诚然,与前些年相比,当下国内很多产业遭遇罕见的低迷,导致经济出现了显著的“抱大腿”现象——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向拥有较多资源的国企靠拢,纷纷与国企签约重大项目。但客观地说:对民营经济的鼓励与支持,是党和国家一直来矢志不移的方针。国务院曾先后于2005年和2010年颁布了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与“新36条”;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发表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此次国务院更是派出了督查组,发改委于5月12日召开发布会表示,将采取包括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等七项措施努力稳定民间投资。殷切之情可见一斑。
与前些年到处寻找投资项目相反的是,一些民营企业正在积极地 “撤退”。“春江水暖鸭先知”,民间资本更早地嗅知了中国经济运行L型的走势,从而在经济下行通道中“减持”。
从主观愿望看,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新常态下,民间资本也学会了克制盲目扩张的冲动。在此背景下,一部分民企积极尝试转型升级;一部分则以退为进、保存实力。从客观情况看,由于民企一般“个头小”,其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机会减少,客观上也压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当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就是希望引入民间资本优良的管理能力以实现多方共赢,但实际运作中更多的还是地方政府和央企合作,民间资本更多的是游离在外。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难进入,制造业投资机会减少,是否意味着民间资本已无生机?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民间投资仍有不少投资亮点,如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关键在于民企能否从家族制企业转型到现代企业?能否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到高端制造业?能否从传统经济升级到新经济?
从这个角度讲,要保持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首先要保持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家们要勇于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在2016浙商(春季)论坛上表示:“现在有两个精神在退化,一是企业家精神在退化;二是浙商的诚信文化某种程度上在退化。事实上,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资源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天生具有应付非均衡能力的精英。所以,越是面临困难越要发挥企业家精神,越要在逆境中提升企业家才能。”
如果改善民资生态环境更多寄望政府,那么民资发展的根本则更多依赖企业家精神,依赖企业的自我跨越。
在近日公布的浙江县市区30强排行榜中,杭州市滨江区在经济竞争力、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创新力三个排名中均居首位。究其原因,就是主打高新技术产业,在引进企业时,特别看重创新。滨江区是一个样板,浙江需要更多的样板。5月10日,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重大项目情况汇报会上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载体。他同时指出要围绕补齐短板分门别类找项目、引项目,要坚持引浙商、选外资、招央企“三管”齐下、“三箭”齐发,特别是要精准发力抓浙商回归,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快推进浙商回归、资本回归。
正是在这“三管”齐下、“三箭”齐发的作用下,浙江省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2%,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这七大产业的增长表现不俗,而民间资本在文化、体育等产业还掀起了投资热潮。
笔者深信:民营企业如果始终坚持充沛的企业家精神和诚信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自身的改革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变经济下行压力为企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终究会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