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补短板抓创新抓转型
衢州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
本报记者 于山 毛广绘
加快补短板抓创新抓转型
衢州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
本报记者 于 山 毛广绘
连日来,衢州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衢州市委提出,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突破“慢”的制约,加快补齐短板,持续扩大战果,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以最坚决的态度抓创新、抓转型,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
近年来,衢州市委坚持不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找到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的新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遇到了诸多困难。
衢州市委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重点工作部署会,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了严抓干部管理、大力发展民用光伏、打好“五四三”攻坚战、高标准推进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建设、继续抓好集镇改造提升、加快柑橘产业转型发展、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8项重点工作。“短板既是问题,也是潜力。”衢州市委书记陈新表示,找准找实短板,是推进衢州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努力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健全“五水共治”长效机制
筑牢浙江生态屏障
建立长效机制,补治水短板。生态是衢州加快发展最大的资本和潜力所在,衢州市已经连续两年获得了“大禹鼎”,今年,衢州市委提出继续争获“大禹鼎”。为此,衢州市重点推进“清千塘美百河”治水大会战,在巩固已有治水成果基础上,把重点转到清淤泥和截污纳管上。2016年,衢州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总目标是:生猪养殖区域总量控制和规模猪场养殖总量控制,线下网格化监管和线上智能化监管,生态化消纳治理模式和“工业化+生态氧化塘”模式,全面推进生猪生态养殖规范化建设,严防禁养区和村庄内生猪复养反弹。此外,衢州市还将继续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重点加强高铁沿线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
全面推进柑橘产业转型
带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通过产业转型提升,补衢州柑橘发展短板。衢州是柑橘的主要产区,今年,受强寒潮天气影响,橘树大面积冻死,橘农增收困难。日前,衢州市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柑橘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柑橘产业提挡增效,明确了“五五·三提升工程”:全市将淘汰“三低”橘园5万亩,流转橘园5万亩,建立大棚设施栽培橘园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橘园5万亩,推广优良品种5000亩,年出口柑橘达到8万吨,年加工柑橘鲜果达到5万吨;提升基地、提升品质、提升销价。切实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种橘增效、农民增收。接下来,衢州市还要深入推进“旱改水”开发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采用“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高标准实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农业供给侧改革组合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建立创新生态体系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通过转型升级,补衢州经济发展“慢”的短板。出台工业“18条”,补强衢州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的短板。今年4月,衢州召开了全市工业大会,在加强制度保障等7个方面给予企业激励扶持政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同时,衢州市加大新的工业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促进原有产业和企业的转型提升,着力构建“花园258”等高端电商平台,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着力提高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努力把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衢州创新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全市域生态功能区
做好“绿水青山”文章
推广“多规合一”,补制度供给方面的短板。开化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以来,解决了原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下一步,衢州将积极谋划全市“多规合一”工作,力求在大部门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衢州将把全市域作为生态功能区来打造,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体育休闲、养生养老、水产业、生态高效农业、林业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品牌、转化为项目、转化为产业。目前,衢州市对照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创建试点标准,结合推进国家休闲区、现代田园城市、国家公园等建设,全面参与浙闽赣皖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
创建“一县一带”
通过创建“一县一带”,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为整合农业农村的各项资源、推广成功经验,衢州启动美丽乡村“一县一带”创建行动,一个县(市、区)主抓一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把点上的特色通过示范带连起来,把“盆景”变“风景”。开化县打造了一条钱江源百里水岸风情带,集“党建、生态、风情、旅游、致富”为一体。该县马金镇姚家源村村主任梁增强介绍,眼下河岸已成了水上乐园,租金每年递增,租赁竞争十分激烈。下一步,衢州市将通过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村庄,把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引入新农村建设,拓展工商资本和高端主体进入渠道,把美丽和乡愁转化为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