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聚焦

点滴之间
涵养文明

  文明与爱一样,是人类发展永恒的话题。大家都有“文明向往”,逛街时,人群熙来攘往,可大家彼此相让,没你争我抢的场景;窗口购票,没有“加塞”现象,排队的人萍水相逢却如同老相识。善意激发善意,和睦带来欢乐,你是不是会因此发出“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好”的感慨。

  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有着极强的标志性和感染力,不文明的举止像感冒一样传播很快,而树起一个文明的标杆,它所带来的正能量同样能照亮一片广阔的时空。

  当然,现实中依然有两车相逢互不相让的“路怒症”,依然有随地吐痰的丑恶陋习,依然有游客在景点刻下“到此一游”……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是文明可以生长的地带。

  文明意识的养成是个系统工程,单兵突进难以奏效,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现实,必须按规律办事、讲究方式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这描述了习惯养成中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也明示了培养文明意识的基本路径。

  着眼当下,我们需要划出行为规范的红线,以刚性制度刹住不文明之风。事实一再证明,如果仅凭一时的振臂一呼和道德谴责,而没有让违规者真正感到痛彻的处罚,即使规则秩序就在眼前,依然会有人视而不见。因此各种规章制度出台,就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决不能心慈手软选择性执法,怕麻烦见事就躲更不行。只有让遵纪守法者看到希望,让挑战秩序者付出代价,我们的社会才能汇聚起遵规守矩的正能量。

  当然,很多时候,所谓“不文明”“低素质”,并非缺礼节,而是缘于“不了解”“未随俗”。比如,乘扶梯的正确方式是什么?若没有提示牌,有的人恐怕并不知道“左行右站”。比如,外出旅游往往是结伴而行,忽然发现方向错时,是一群人乱哄哄地急停路中,还是先退到路边?若没人提醒,有的人想不到急停会堵住后面行人。

  因而,文明常识需要反复说、时常讲,才能在全社会凝聚起越来越广泛的共识,让践行文明成为每一个人的意识,如是,国家、民族整体的文明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升,社会发展的根基才能夯实好。

  知与行,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知”只有落实到“行”才是真“知”,只“知”不“行”不能算真“知”。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良知良行,其实是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保险栓和润滑剂,系统而形象地传递教育人们的行为规范,无数种文明习惯就能相互激荡,最终孕育出整体性的文明社会。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聚焦 00019 点滴之间
涵养文明
2016-05-12 1533602 2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