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找短板,他们都看到、听到了什么,又有何感想——

两千机关干部返乡记

  核心提示:5月10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努力补齐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需求最迫切、今后五年必须突破的短板,成为重中之重。前阵子,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了回乡调研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回乡走亲访友的机会,和群众攀谈,到一线调研。他们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感受惠民举措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一篇篇调研文章生动地记录下他们的足迹和城乡新貌。

  75家省直机关单位,2000余名党员干部,覆盖11个地市,形成调研文章383篇……这个春天,浙江城乡新变化在党员干部的笔下,在他们的心里,汇成了一幅幅改革创新的生动画卷。

  他们记录下省委部署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等重大决策后,给基层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记录下百姓的甜蜜生活,也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省各地环境改善、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的丰硕成果,也为党委、政府开展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第一手“鲜活”资料。

  看,美丽乡村换新貌

  回到老家桐庐,省委办公厅干部王森洪对家乡的变化由衷感慨。原先的钟山乡,石材企业多,污水随意排放,清水溪变成了“牛奶溪”。“五水共治”开展后,溪水河水清澈了,小鱼小虾重现,孩子们在撒欢。

  与一位在县环保局工作的亲戚交流后,王森洪得知,这些年桐庐水质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在2014年实现“全域可游泳”的基础上,2015年,全县83条主要河流水质继续向好,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10年优于入境断面水质。美丽的桐庐吸引来了更多的游客,也让当地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

  在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许婷回到老家开化,对绿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原先的音坑乡下淤村,因为马金溪溪水浑浊,少有人光顾。2013年,开化县关停了上游的养殖场,使浑浊的马金溪从此变成了秀美的风景线。下淤村还大力发展向日葵、油菜花等创意农业,培育野外自助烧烤基地,发展农家乐,并沿马金溪建设爱情主题公园,建起了婚纱摄影基地、文化休闲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和治理,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事,也是老百姓最有切身体会的实事。我们要在高标准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财富,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福利’。”许婷说。

  这一趟,回乡党员干部普遍感受到,家乡的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美了,村民们钱袋子也鼓了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深得民心。但不少人也了解到,有的农村仍面临一些发展“硬伤”。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怎么样,小康社会就是怎么样。”省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周秀国,把当前农村发展现状概括为3个关键词:发展的关键词——转型,问题的关键词——脆弱,农民诉求的关键词——尊重。在周秀国看来,对于农村的转型,政府要因势利导,让农村更加优美,让农民素质更高,收入更加丰富稳定;对于农村的脆弱,政府也要逐步解决;对于农民的“尊重”诉求,各级政府和干部一定要俯下身聆听,“只有党员干部经常走在村里,走在田头,才能真正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干部周平的老家在台州,在走访调研时,他发现虽然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升级,但村民一些不良习惯没改观;虽然农村的住房条件更宽敞舒适,但建房指标紧张与用地浪费并存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农村的文化娱乐更丰富多彩,但健康活动项目开发不足;虽然农民的生活更有保障,但生活圈配套不完善;虽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推进,但村民参与有序监督的机制有待健全。

  “全方位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软实力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周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全面摸底基础上强化用地科学规划与有效利用,以挖掘保存优良传统为抓手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等。

  喜,干部带头树新风

  在省委组织部宣传信息处干部史海根的眼里,家乡的改变,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的付出。这次回乡,他赶到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同康村做客,拜访了正在值班的村党总支书记孙泽良,村里的所见所闻让他倍感振奋。

  在孙泽良的办公室墙上,醒目地贴着一张《柯桥区“三合适”村干部言行负面清单》。“三合适”是指说合适的话、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负面清单详细列举了村干部禁说和禁做的内容,共有100条。其中4大类、共30条负面言语,都是具有浓郁乡土味的方言俚语;10个方面、70条负面行为,包括大局观念不够强、联系群众不深入、“三资”管理不严格、公款支出不合规等。

  史海根了解到,村干部言行负面清单是柯桥区依据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作出的规矩,反方向为村干部划定底线,立下规矩,提高村干部的规矩意识。据统计,自言行负面清单推出以来,柯桥区农村信访数同比下降约16%,全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农村重点难点工作和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推进顺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管党治党,规矩先行。当干部就应该言有规、行有矩。村干部是村民眼里的‘大家长’,做事要讲规矩,力求公平公正。”史海根感慨地说。

  对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团省委干部徐松杰也深有同感。徐松杰的家乡位于慈溪市胜山镇,今年1月8日,胜山镇向全镇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出“百日行动”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行动,告别“脏、乱、差”,告别不良陋习,把家园打扮得更整洁亮丽。

  “在‘百日行动’中,村干部积极响应,村民群策群力,专项整治不放松,冒雨攻坚不停歇。”徐松杰感慨地说,在困难时刻,基层党支部是一支“叫得动,打得响”的队伍。“‘百日行动’不仅净化了环境,更净化了群众的内心;既增添了百姓的信心,更增添了干群间的情谊。”

  在兰溪,省委办公厅干部郑信军先后走访了两个镇(街道)和6个村。他发现,基层干部的干劲越来越足。香溪镇是兰溪的“北乡门户”,47省道穿境而过,由于原先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水平排兰溪中等偏后。近年来,全镇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除夕那天还有许多镇干部坚持上班。

  不过在走访调研中,郑信军发现基层干部也有许多难处。这些难处不是来自工作本身,而是群众的不理解。有的群众因自家的违法建筑被拆除,以为干部刁难他,到处信访。“对这些干部,上级组织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特别是因公道干事而遭到非议的干部,上级组织应为他们主持公道。”郑信军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虽然目前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总体较好,但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现象仍有发生。省直机关一名干部在回乡调研时,也发现一些怪象:“当前有些干部存在‘三怕’:一怕追责,二怕炒作,三怕出头。”他发现,过去乡镇政府作决策时,认为只要对发展有利就大胆拍板。而今,因为害怕承担责任,稍有风险便等待观望。比如在国务院严令清理整顿各类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有些乡镇干脆就把优惠政策基本归零。一些基层干部不再主动揽事,对可管可不管的事情能躲就躲,长此以往,不利于一方发展。

  盼,转型升级迈新步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变速换挡的重要阶段。经济转型升级也是很多党员干部此次回乡调研的重点之一。

  民营经济能否顺利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我省“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省委组织部干部陈国强,特意走访了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飞跃集团。他了解到,利用“互联网+”,网络销售已占飞跃集团所有家用缝纫机销售的60%以上,同时,飞跃集团抓住传统服装企业“机器换人”的契机,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根据不同类型用户推出个性化的智能制衣吊挂系统,并成功研制出多款特种工业缝纫机,一经面世便供不应求。

  “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应对经济下行、战胜困难挑战的重要力量。”陈国强总结飞跃集团对我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有益启示时说。

  在省财政厅政研室工作的高晓兵,今年春节在妻子的老家苍南县钱库镇度过。以前热闹的包装印刷一条街,依然是车水马龙,但少了机器的嘈杂。原先,苍南县包装印刷业发达,但最近正经历市场疲软之痛,面临转型升级之惑。

  类似的传统块状经济,在浙江还有很多,比如永嘉的皮鞋、浦江的水晶、诸暨的袜子、嵊州的领带等。“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市场需求庞大,块状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而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今天,传统块状经济的发展就遇到了问题。”在高晓兵看来,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传统块状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应注重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尊重市场的同时,政府要切实发挥作用,引导企业创新,鼓励年轻人创业。

  经济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省商务厅贸易救济调查局干部李杨,回到了自己曾挂职锻炼的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对织里童装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调研。李杨发现,织里镇电子商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瓶颈,例如传统经济与电子商务结合不够紧密:3700余家网店中,实体企业只占约三分之一,多数网商规模小、附加值少、竞争力弱等。童装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滞后,加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电商产业链不够完善,尤其是物流配套体系和设施建设不健全等,大大制约了织里童装电子商务的发展。

  “要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电商龙头企业;加大电商平台建设,提升本地电商平台的运营能力和知名度,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童装产业集群;提升电商配套服务能力,突破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电商产业链;试水跨境电商,探索织里童装走出去的新路子。”李杨在调研报告中建议。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两千机关干部返乡记 2016-05-12 浙江日报2016-05-1200013;1533839 2 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