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
什么样的企业家
刘乐平
经济发展,犹如潮水。大浪淘沙,潮起潮落。回忆往事,黄来兴感慨万千。近40年的时间,亚太从一个社队企业,成长为国内汽车零配件领域的龙头,一步步走来,几多不易!黄来兴应该不会忘记,80年代末,走上人生巅峰的自己突然掉到谷底:上年还有200多万利润,转眼就亏损了,外面都在传,“制动器厂要倒啦!”最后,是孤注一掷的新产品研发救了他。
如果没有这样的孤注一掷呢?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亚太了。在亚太近40年的发展史上,这样的“决定性瞬间”太多了。想想看,当年黄来兴多少次站在主席台上接收颁奖,而当年和他一道领奖的人,又有几个还坚持在企业经营管理一线?黄来兴当然是幸运的,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黄来兴?
经济发展的环境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如同在战场上驰骋。黄来兴是经济建设战场上的英雄。当外界看到他们财富和名望上的成就时,时间的淬炼和沉淀才是他们视之为最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就是企业家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黄来兴身上,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四点。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亚太进入汽车零配件领域近40年,专注围绕汽车产业链服务配套,而今成为行业龙头,这一切都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要知道那个年代,小轿车还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争议的交通工具,要不要发展这一产业,各方一度争论不休。而如今,你甚至都会觉得这样的争论滑稽可笑,小轿车早已驶入千家万户。这个在萧山“修地球”的农民,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近40年前就拿定主意要造小汽车。正是这些人的“狂妄和无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亚太有条铁律,“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出厂就砸你的饭碗”。次品出厂果真要丢饭碗吗?黄来兴很自信,“不会。因为我们的产品合格率100%”。当年破天荒“开科取仕”,正是因为对产品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坚韧不拔的毅力。亚太决定自主研发ABS,很多人劝阻黄来兴。黄来兴不听,果然困难重重:庞大的资本投入,难解的技术问题、屡败屡试的匹配路试、事关行车安全的责任压力……此前全国投入ABS产业化研发的企业不下百家,坚持到最后的亚太成功了。
胸怀天下的情怀。黄来兴说,他这一代人,很有一种家国情怀。建国初期,毛主席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下装配线,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整车制造的赶超,离不开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为振兴民族汽车工业尽一份力,是黄来兴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荣光属于过去。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艰难的爬坡过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伴随产业升级的阵痛,对那些沉迷于既往辉煌业绩中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大浪淘沙的惊涛骇浪;对于用于自我革命的企业来说,却是蕴含勃勃生机的料峭春风。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经济学家熊彼德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精神”,就是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定式的束缚,志得意满的傲气,惧怕风险的怯懦。时代需要这样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