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资金、入廊:
管廊要过“三道坎”
本报记者 方臻子
地下综合管廊,如同扎根在城下的城市血脉,一脉通将全身畅,百姓期待。
然而,作为一项“埋在地下的百年工程”,从国内一些地方实践看,管廊不仅建造有难度,而且资金投入极大、维护费用不菲,还同时面临着“有廊不入成摆设”、“入廊收费有困难”等尴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起码要迈过“三道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联网成片的地下综合管廊,也绝对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建成的。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项“百年工程”,既指管廊可以使用百年,又指建设时间是上百年的,还指规划的眼光也要放在以百年为单位的尺度上。
“最怕的就是国家一说,大家大干快上,过了这个浪潮,又都偃旗息鼓。”杭州市建委地下空间与管线处处长陆革说,“仅建两三条管廊并不难,但不成网络,管廊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百姓的感觉还是你在不停挖路。”
“地下开发与地上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地下很难二次开发,不仅因为费用不菲,而且能开发的表层空间有限。比如,一条路下面要规划地铁,就得考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这里要不要建管廊,要不要给管廊留条路。而不至于出现建地铁时没考虑,将来要建管廊时,却发现行不通了。”陆革说,“要防止这种尴尬,就需要在规划时,将地下管廊作为终极目标。”
这个终极目标,就是要按五百年、一千年后城市的样子,来考虑地下综合管廊成网成片的规划。这并非天方夜谭,因为城市的路网格局一旦形成,就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比如杭州南宋时的御街,现在是中山中路,历经千年仍是道路。
目前,在国家关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规划期限原则上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但业内希望,一座城市对地下综合管廊的想像,不要只停留在二三十年。
管线入廊是地下综合管廊可持续运行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但“有廊不入”,也成了很多管廊要直面的共同难题。
去年8月,有记者撰文,刚竣工投用一年的南京河西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大部分预留空间成了闲置的摆设。2014年,有媒体实地查探上海张杨路的地下综合管廊,看到“其中空空荡荡”。原来,张杨路不允许被开膛破肚,有些管线单位就选择绕过此路,在其周边道路铺设管线,以逃避入廊。他们认为,尽管目前任何管线进入浦东的这两条共同沟都是免费的,但早晚要收费,因此他们要故意避开张杨路。
在国际上,这一问题同样存在。巴黎、纽约等城市均经历过政府与企业博弈的过程。其中,日本颁布了一部《共同沟特别措施法》,还成立了专门的“共同沟”管理机构,负责推动共同沟的建设工作。
效仿国际经验,杭州也出台了实施意见,由政府明确入廊要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时,已在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中明确应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的新敷设和需迁改的所有管线必须入廊。”
“入廊难还有一定的现实因素,就是目前国内的地下综合管廊大部分都没有联网成片,对于企业来说意义不大,缺少入廊的动力。”一名业内专家分析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慎志就认为,我国城市不应仅进行短距离、局部的地下管廊试点建设,而应从城市整体层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地下管线和管廊综合规划与建设,形成安全、可靠、高效、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系统。
毫无疑问,投入方能带来产出,但地下综合管廊前期海量投入,钱从何来?
除了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外,PPP模式迅速成为热词。杭州市综合管廊所包含的五个项目都属于新建项目,均按PPP模式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有点像我们的住房按揭贷款。”陆革说。另一方面,中央也提到由银行支持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对管廊建设有很大的支持力度。
而对于建好的地下综合管廊而言,面临的还有运营维护的费用。据了解,该部分成本也不低,如上海世博园的地下综合管廊,每年的运维成本达500万元。在投入了巨额的前期建设资金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主体,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长期为运维持续买单。
然而,在入廊收费方面,全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地方并不多,在全世界甚至也是公认的难题。与管线直埋相比,入廊费用可能要高出10倍以上,管线权属企业自然不愿意承担。
怎么破?“目前,杭州正在起草有关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的规定。除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外,其余部分向入廊管线单位分摊。”陆革说,“除了政府公用事业,很多入廊管线单位是经营性企业,应该有偿使用。”
厦门收入廊费比较早,但它按照直埋费用收取入廊费,其余政府补贴。“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陆革说,“地下综合管廊投入巨大,政府无法一直补贴。不探索出合理可行的收费模式,试点就有可能成为终点,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杭州的这5个试点项目,是要为今后大规模的推进管廊建设积累经验的,是要探索可以复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的。”
规划 要有百年眼光
资金 投融资破难题
入廊 拒绝“有廊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