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望乡

探访德清竹编匠人

巧手弄竹成风景

  穿过德清新市古镇一条叫斗富弄的狭窄小弄堂,轻轻推开一扇门,时光仿佛穿梭到了二十几年前。屋里,竹编用具占据了一整个房间,大到竹匾,小到针线篮,悬挂着的、摆放着的竹匾和竹篮上,或带着“福禄寿喜”等字样,或编有寓意吉祥的图案。

  马吉林正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桌上用黑笔画好了两个同心圆,捻了几根竹篾,在手中来回穿梭几下,便固定成了十字。他拿过镇尺,压住竹篾的头,然后继续“穿针引线”。这一切,他早已烂熟于心,根本不用打草稿。

  竹篾仅2.5毫米宽,是他一早劈好竹子,用刮刀、圆刀打磨光滑的。编了一会儿,他停下来歇了歇,长时间的制作容易眼花肩酸。竹编这活,马吉林10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了,到现在70岁,干了快一辈子。双手爬满的老茧,是他竹器制作的“编年史”。

  在他的记忆里,以前姑娘家的嫁妆里必须要有一套编了图案的喜庆竹器。待到竹器一件件摆出来,邻居们都会来看热闹,评断做工是不是精良漂亮。

  马吉林学竹编,一开始是编竹席。这可是体力活,必须长时间蹲在地上,不一会就膝盖发酸,两腿打颤了。但严格的父亲并不会因此让他休息,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打发他去一次厕所,来回就当做是休息了。一旦教过两遍,等到第三遍再开小差做不好,父亲手里的竹篾就要“招呼”到他身上了,“学习的时候苦是苦,但我从没想过要放弃。”

  慢慢地,原本承袭父亲手艺的三兄弟,如今只剩下了马吉林一人还在坚持制作。编一幅竹编图案,往往就要花费三四天时间,再加上编藤、撑箍挂等工序,前前后后得10天左右,有时候马吉林也觉得“年纪大了体力有些跟不上”。

  不久前,女儿把他制作的竹器放到网上卖,还吸引了远在北京的顾客,一套竹器卖了一千多元,这让马吉林看到了新的希望。他说,只要自己还有力气,眼睛还能看见,就要一直编下去,“得让儿女知道自己的老爷子是做什么行当的,也想让大家知道竹编这门手艺还没断”。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9 巧手弄竹成风景 2016-05-10 浙江日报2016-05-1000006 2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