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0天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赛程昨落幕
听,精美的创意会说话
记者 李丹超 通讯员 金晓依
本报杭州5月8日讯 (记者 李丹超 通讯员 金晓依) 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办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在5月8日迎来了巅峰之夜。8日晚8时,主持人接过公证人员手中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拆开后宣布:“获得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以下称首届‘DIA’)‘金智奖’的得主是‘可以喝的书’、‘水槽洗碗机’。”
听到这里,全场沸腾。两项大奖的颁布,意味着历时120天的大奖赛程终于画上句号。大奖的揭晓并不是结束,关于“设计与制造”的故事刚刚翻开新的一页。
作品百里挑一
落点在于服务人类
设计师汉克·詹森是坐着上场的。当他的设计作品智能电动轮椅入选首届“DIA”TOP21之时,汉克·詹森知道,他需要一种“另类”的出场方式让评委们记住他。
“这款轮椅我很为它自豪,它可以安装在任何一台现成的轮椅上,为各种使用情景提供适当的动力支持。”汉克·詹森尝试在倾斜的坡面上演示自己的作品。这个举动引起台下观众和大众评委的掌声,一位大众评委告诉记者,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才是设计对于生活的根本意义。
从工业设计的定义来看,它是对技术、结构、原理、材料等领域的综合应用,是一种创新型的集成应用,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服务人类。其实,在“DIA”创办之初,就明确了以“民生为本、设计为先、产业为重”的着眼点,设计作品不能只有概念,而是要具备产业化的能力和价值。2016年1月8日,首届“DIA”向全球发出“作品征集令”,收获了来自全球知名制造业、全球各大设计公司、国际知名高校等500多个单位以及国内外600余名设计师的2511个作品,涵盖医疗设备、电子产品、生活用具、机器人、交通工具等多个领域。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TOP100、TOP21,还是“创智奖”“优智奖”和“金智奖”获奖作品,“从生产生活中来、再到生产生活中去”已经成为各国工业设计界对“设计与制造”的理性共识。就像大奖的奖杯采用鲁班头像一样,鼓励工业设计从生产生活中获取灵感:“鼻净舒”针对雾霾防治、“汽车后市场服务机器人”盯上洗车机器人、“可以喝的书”关注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触觉设计腕表”则让视障人士触摸到了时间……
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看来,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智”是智慧之智,这里的“智造”是能够体现和影响设计国力的创意智造。
行程6万多公里
寻找可产业化好设计
首届“DIA”的宣传片里,几乎没有关于作品的介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场60404公里的长途马拉松。这场马拉松,被首届“DIA”组委会主席宋建明称之为“全球寻访”——探寻设计师、设计机构、企业和传媒界。
“这是一次有别于其他任何工业设计大奖的特色行动。”宋建明介绍,他们马不停蹄地寻访从2月持续到4月,日韩、欧洲、美国三支团队加起来的行程超过60000公里,他们希望让“DIA”走出国门,让国内外的好设计全方位碰撞出火花,让设计真正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业的生产方式以及交易方式产生关联。
在2014年10月杭州“最设计”展览期间,李强省长与许江共同商定了创办国际性质的工业设计综合大奖——“学院奖”的构想,并决定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这样的安排,并非一时兴起,以“工业设计学院奖”定位“DIA”,是要用学界的专业眼光去为浙江制造挖掘根植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好设计”。
聚焦产业,是“DIA”区别于国内、国际其他设计类奖项的另一方面。“对浙江而言,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从发起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以设计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正因为浙江转型升级的迫在眉睫,浙江亟需一批可产业化的好设计,让它们与浙江企业对接,并最终转化为有品质的浙江智造,来助推产业结构优化。”首届“DIA”组委会副主席杭间说,借助这个平台,我们想让世界范围的设计师、设计作品充分交流、学习,引进一批好的设计作品,在浙江实现成功转化,提升浙江制造水平;同时激发本土的设计机构、企业设计部门、设计师,提升国内工业设计的观念和方法,让其符合当下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5月8日上午,首届“DIA”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佳作展。温州设计师朱小杰设计的“钱椅”,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位传统手艺人,穿着一身素色布衣,将一把传统明式圈椅做成了一把钢筋与木头结合的高科技工艺椅子。杭间说,很高兴看到这样“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作品,“DIA”非常注重原创,对于进入TOP 100的作品,我省将设置专项保护,对后续发展情况建档追踪。
据介绍,入围首届“DIA”的作品还将与产业、创投进行对接联姻,使大奖成果向制造业、市场发酵。之后,“DIA”还将通过巡展、拍卖、不定期路演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产业合作,让“智造”发挥出更大效用。
浙江作品超三成
发出工业设计好声音
工业设计和传统制造业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经典?杭州瑞德设计有限公司和宁波方太厨具已经为此努力了21年。这一次,上市仅半年、斩获各类设计大奖的方太水槽洗碗机,又拿下首届“DIA”的金智奖。
“5年时间,我们走进40个城市实地调研,对1000户家庭进行深度观察,列出186个创新概念方案,完成255个原型机测试。”瑞德设计合伙人晋常宝口中的这组数据,印证了一个用工业设计作品成功产业化并服务生活的生动案例。
不难发现,首届“DIA”的参赛团队跨界、科艺融合现象普遍,许多作品由不同国籍、不同专业的人员合作而产生。曾有工业设计界专家告诉记者,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中国的工业设计水平和国际差距越来越小,这给了国内制造业转型“智造”的勇气和自信。
宋建明说,看到TOP100和TOP21时,他很意外,来自浙江的设计作品居然能够占据三分之一的份额。“很多制造业本身的水平是国际一流的水平,今天缺的是理念、创造的方法还有为设计的投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件“会呼吸的衣服”,在首届“DIA”上引起不小关注。这支团队的抢眼之处在于,它的人员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中国浙江大学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国际合作的背景、来自高校的新鲜血液、贴近生产生活的创意作品,让人又一次看到了工业设计的魅力。宋建明认为,现在很多企业会选择引进国际设计师,这是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从能拿到订单为荣到给别人加工非常好的产品,再到自己创新意识的觉醒、树立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浙江走过了一条非常坚实的路。
根据正在征求意见中的《浙江省工业设计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我省将力争到2020年,将“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奖项,统领省内各类工业设计赛事。宋建明说,今年下半年,“DIA”又要出发了,前往东南亚、东欧、北欧等地,让“DIA”迸发的创新力辐射全球,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