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政策性农险
保护伞撑得更牢
蒋卫阳
种茶也能像开车那样投份保险?没错,安吉茶乡的农户就可享受到这样的便利。据报道,2016年我省安吉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近日已进入理赔环节,今年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为安吉的2401户茶农“保驾护航”,理赔金总额达到了1549.53万元。安吉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是我国首个采用天气指数对茶叶产业进行风控管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此次获赔的茶园数量占全部参保茶园的91%。
不过与车险等商业险不同的是,安吉茶乡农户投保的农业保险,前面还冠有“政策性”的字眼,这显示了有形之手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产业,由于自身特点,较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带来先天的“弱质性”。如何补上传统农业这一短板?进一步推广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户撑起风险防范和救助的保护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可以创新政府救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这种做法也符合国际惯例,是世贸组织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被称为“绿箱政策”)。
事实上,像安吉茶乡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省其他不少地方同样发展潜力深厚。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容易遭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袭击。为有效解决广大农民“多年致富、一灾致贫”问题,200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十年来,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心工作,着力推进农业保险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品种创新,在全国首创由10家商业保险公司按份额认购方式组成“共保体”经营模式,率先出台地方版农业保险法规,各类农业保险品种达44个,推广应用生猪保险和无害化处理的“龙游模式”,创新推出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稳压器”、农业增效的“助推器”,曾被评选为人民群众最受欢迎的二十件实事之一。
据统计,2015年全省(不含宁波)以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为首席承保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保费规模达73135万元,农险参保农户达427万户,提供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404亿元,对支持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险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
前不久结束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把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列入必须补齐的两大民生短板之一。而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服务“三农”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补短板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有必要列入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
从目前来看,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仍有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期望过高,一些地方认为农业保险保障程度越高越好、保障品种越多越好、保障范围越大越好,但却没有考虑与保障程度相适应的政府及农户保费承担能力、与客观情况相符合的操作实施能力、与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位不准确,一些地方认为农业保险完全是市场性的,在政策引导、资金保障等方面支持不够;依赖性较强,一些地方对农户要求开发的险种,向上反映的多、积极探索的少,等等。
应该看到,农业保险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尽管2013年国家已出台《农业保险条例》,我省也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浙江省实施<农业保险条例>办法》,但我省作为率先探索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地区,相关政策和实践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我们期待着在补短板过程中,政策性农业保险这把保护伞能够撑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