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浙商回归新环境
吕淼
一季度以来,我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构筑“产业、总部、资本、人才科技、商贸市场、社会公益”等“六位一体”浙商回归格局,累计到位资金907.3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以上,项目更为注重结构优化、环境质量和生活内涵,成为一季度浙江经济“开门红”的有力推手。
加快突破要素资源瓶颈制约。近十年来,浙江经济深陷“两难困境”,土地、资金等要素尤为紧缺,其中我省国有建设用地供给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仅为中西部地区的1.4%和58.8%。不同于全国大范围的粗放增长,浙商回归更为注重引进“大好高新”项目,实现从产业回归延伸到总部回归、资本回归、高端要素回归。2012年至2016年一季度,累计到位资金9259.3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0.0%。今年一季度,重大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和工业技改投资等领域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突破多重要素瓶颈以实现集约化增长,为浙江经济率先转型提供了新动力。
大力破解产业结构转型难题。积极将浙商回归与“四换三名”、特色小镇、“互联网+”、培育七大万亿产业等工作相结合,逐步推进浙江由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嬗变。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签约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投资水处理等环保领域,以金融力量助推“五水共治”。一季度我省服务业占比高达54.3%,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七大万亿产业到位资金占重大产业项目比重近一半,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等产业发展迅猛。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依托温州金改试验区、丽水农村金改试验区、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等改革平台,加快释放民间资本活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民生项目优先向浙商开放,着力补齐中低收入农民增收致富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等民生短板。如复星集团投资挂号网、赞扬医养社区、宁波九院医养社区等众多医养项目,加快推进养生养老事业规模化发展。一季度我省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增长均达28%以上,以浙商为主的民间投资占比高达54.7%,教育、医疗等诸多民生领域得到有效补给。
然而,归来并不容易。多数回归企业依旧面临着宏观形势不确定、招商引资竞争大和项目合作融资难等严峻问题,未来亟需进一步强化浙商回归的三重保障。
一是打造优良服务环境。继续完善“绿色通道”,形成支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审批的特殊渠道,打造服务浙商的“政务超市”。大力推进浙商总部中心等园区建设,积极搭建信息发布、运行监测等综合服务平台,为项目落地、要素集聚和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条件,做好组织推动、政策配套、税收优惠、舆论宣传等相关工作。
二是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强化奖评激励,设立浙商创业创新奖励资金,定期对浙商回归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重视浙商“双创”人才,妥善处理好人才的居住、就医、子女教育和各种社会保障问题。鼓励浙商联合省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着力转化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科研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融资。积极组建壮大浙商转型升级母基金、浙商回归基金、“浙民投”等产业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桐庐平安金融小镇、嘉兴南湖基金小镇、德清地理信息金融后台小镇等金融小镇的功能,实现回归实业和金融资本的嫁接。
(作者单位: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