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画家卓鹤君让“新浙派山水”惊艳画坛

胸怀万千丘壑美
心沁几许幽兰馨

  杭城吴山脚下,清波苑草木葱茏。西湖之岚气透过卓鹤君画室发出的独特墨香,醉了满庭花鸟草虫。每日清晨,西窗剪影。5月初,画家卓鹤君历时半年创作的巨幅画作《山水》基本完成。

  你看,卓鹤君的《山水》呈现出了别样风情。

  分明身处清波苑的画室,却仿佛置身西方博物馆;分明是中国山水画,却仿佛有西画的影子——卓鹤君鲜明的西方现代绘画语言与东方人同样鲜明的现代艺术观念,通过整合和实验,使其走向对立统一,便是山水画家卓鹤君独特的艺术风格。

  “数十年来,我对山水画的水墨与色彩做了一点尝试。”卓鹤君进行的是山水画两个方面的探讨:水墨与色彩。眼前的《山水》巨制就是明证,他对于色彩的探索已经将中国元素和外来元素运用自如。

  卓然不群——

  “新浙派山水”第二代领军人物

  提起“新浙派山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宾虹、陆俨少为代表的一代泰斗宗师,而第二代的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卓鹤君,其实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代表性画家。

  卓鹤君的山水画,以抽象的现代性著称,这种抽象性,正如卓鹤君所言:与他关于宇宙的图像有关。

  ——《阳光下的山峦》《华岳博台》《醉雨》《湖光山色》中的山峦异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造型,构图也有所创新和突破。纵观整幅画面,多是皴擦和泼墨,山间的树木也仅仅是通过点苔而成。然而这种墨色的挥染,使得画面充满氤氲之气,并不失磅礴大气。

  ——《赤松千年·青石万岁》《云舒山苍茫》《神》《雨山黯黯晴山秀》……在画面的构成元素中,分别看到了类似毕加索的立体派风格、康定斯基式的色彩几何块、蒙德里安抽象画的影子……这些全都是西方现代绘画的语言形式。

  ——《红房子》中类似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立体派构架,“门前”与“竹下”诗意作品中的花布式图案。还有《山翠无穷》中的康定斯基式的彩色几何块,《幽谷放筏》中的图章方阵,《夏云春水》中的《六法》金字及抽象构架,《雨后多彩的山》中的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影子……无不让人觉得卓鹤君的绘画语言,存有明显吸收西方现代语言的影子。

  散射式的构图,远岫和近山都沐浴在中心的光照之中,笔墨秀润,悠然神远;画的题目则向我们暗示,这是画者家乡的景致,但它却不是徜徉在西湖边的所闻所见,而是来自画家的图像世界。既有对传统问题的解答,又有对古老的思想之道的感悟。

  似乎,卓鹤君在营造奇幻的世界而且坚信:虽曰幻景,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他更大程度、更有意识地迎接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卓鹤君的画总是大气磅礴,意象峥嵘,好像在他的奇幻世界中处处都潜藏着不竭的生命之泉。卓鹤君有时会使用他那美妙的书法,或者使用金石文字,以碑铭或版刻的形式镌刻在那高耸的山崖上,以便传达出更多的文化意义。

  毫无疑问,卓鹤君是当下中国山水画坛独树一帜的存在。

  鹤发松姿——

  人生中最好的30年专注于“一点”尝试

  无疑,卓鹤君山水画中的新语言,来自他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探索。

  卓鹤君,1943年出生在杭州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受家人和师长的艺术熏陶,然而卓鹤君的学画之路实在传奇——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考中国美院。

  卓鹤君从小受姐姐影响,喜欢画画,小学毕业那年曾偷偷报考过美院附中,结果却被保送进了杭高。

  上了中学后,卓鹤君尽管喜欢和学校美术组的同学们一起画画,但并没有积极备考美院,当他恶补功课准备应考时,轰轰烈烈的“文革”开始了,美院停止招生。

  之后,卓鹤君当过老师、搞过设计、做过工人,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艺术梦。“那时候生活艰苦,工资很低,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剩余的钱都买了纸笔。”

  循着卓鹤君回忆的轨迹,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坚持”二字对他生命的意义。

  1973年,卓鹤君的《茶山春早》在全国美展中惊艳绽放,他一画成名,被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招入麾下,艺术终于成为他生活的主角。1979年,经过漫长等待与不懈努力,36岁的卓鹤君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师从陆俨少先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第一届山水画研究生。

  卓鹤君无疑是幸运儿,在恩师的指导下,接受了最为原汁原味的山水研习,领悟了中国文人画的精义,练就了扎实的功底,为他今后的艺术求新创变之路夯实了基础。

  “很多人说我的风格不像老师陆俨少,其实我骨子里是像他的。跟着他学了那么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了不少。”在卓鹤君看来,中国画一直讲究传承,而这绝非简单的沿袭。

  1985年,卓鹤君作为第一批出国讲学的美院教员,第一次踏出国门到美国讲学。此次美国之行,打开了卓鹤君求新创变之门。

  1996年卓鹤君赴美国康乃狄克大学、东亚书画学会、耶鲁大学、明尼苏达艺术家协会等处进行学术交流。

  当他第一次看到西方艺术大师的原作,就被深深震撼了。“外国人已把当代艺术中的各种材料、媒介玩到了极致,这使我感到不跳出这个圈子,创新无从谈起。”怀着对中国画传承发展的担当,卓鹤君之后每次出国讲学,都成了他学习西方艺术的良机。在这过程中,他逐渐将西方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了中国传统山水中。

  就是这一点尝试,让卓鹤君近30年来潜心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传承探索。2014年在浙江举办首次个展时,人们没有看到他惯常的山水,而是他的松树题材首次与观众见面,让人眼前一亮。

  卓鹤君画的松树,每一根松针都能刺痛观众,但这种刺痛是幸福的,因为这是观众与艺术作品产生了隔空的对话,就是这种对话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

  看,那棵松树傲然挺立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虬枝粗壮有力,松针倔强地直冲四周,张力十足。画面的下方五彩斑斓的一块整石显得特别抢眼,整幅画面又极富视觉冲击力。

  中国山水画的设色形式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四种,每种都是以一种相对单一的形式存在。而这张作品,正是把浓墨的松树和斑斓的色彩糅合,并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卓鹤君的独到之处。

  回想当年,卓鹤君还是有点得意:“这都是我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用色,但石头并非五彩斑斓。西方在印象派之后,色彩开始倾向主观表达,而中国山水也是抒发个人情感的,这就是中西方融合统一的例证。”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郎绍君赞之:一个人把人生中最好的30年用于这“一点”尝试,这尝试绝对非同一般。

  君子雅趣——

  中国水墨动画《山水情》惊艳世界

  胸怀万千丘壑美,心沁几许幽兰馨。

  从青葱岁月到鹤发松姿,学生们听到先生课堂上讲得最多的是:笔墨当随时代,要发扬、保存中国画的底蕴,挖掘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转型才能自然朴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排斥西方,也不能冷落传统。

  “在这过程中,我总结了三条经验:一要有自己的理念;二要敢画坏画;三要在画坏的基础上再把它改好。”卓鹤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第一次接触西方艺术到如今已过去近40年,“卓氏山水”以它雄浑的气势,新颖的形式,绚丽的色彩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但他仍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做了一点尝试而已。”

  早在27年前,卓鹤君便尝试着用山水画表现中国水墨画动画片《山水情》创作。出人意料的是,国内国际对该片的评价是:水墨动画的巅峰!

  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卓鹤君说,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全片没有对白,可是美轮美奂的水墨画面,悠扬的古琴声却有莫名的吸引力。

  这部20分钟的《山水情》,人物角色设计和山水设计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著名画家吴山明和卓鹤君。为动画演奏古琴的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3位动画导演都是中国动画界的殿堂级人物:特伟,阎善春,马克宣。

  这样的阵容注定要出经典。

  1990年,《山水情》获得了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06年,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选出的“世纪动画100部佳作”中《山水情》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品。

  “那是因为,我们当年制作《山水情》的方法是不可复制的。”卓鹤君娓娓道来:从前的水墨动画,都是用大师的作品作为动画中的一部分元素。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用了齐白石的虾和蝌蚪,《牧笛》用了李可染的画风。而我们的《山水情》却不一样,描写了一位渔家少女偶遇古琴大师,向他学琴,最后在山川流水之间,感悟天人合一境界的故事。吴山明的人物活跃在卓鹤君的山水中,他们为这部动画设计的分镜画稿,大约有200多张。

  画中凡是静止的山水背景几乎都是卓鹤君的原画。这其中让人最为震惊的场面,出现在动画片的第15分钟,当师徒二人在山水间穿行的时候,画面上出现的笔触渐隐渐出,仿佛画家直接在屏幕上落笔一样。

  “这一段,我们后来自己看了也觉得很惊奇。”卓鹤君说呈现的效果异常出彩。想不到中国水墨画的精髓能在动画里表现得那样的美妙。

  山水画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心中要有丘壑。”卓鹤君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你跑遍了山水就有丘壑,不是说你拍了一堆照片就有丘壑,关键还在于你与山水的贴近和感悟。“这就是我认为画山水的人要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卓鹤君还勇敢地改造传统山水画单调的色彩,刻意借用西方惯用的鲜艳色彩“破坏”传统山水画中的灰黑色调,两种色调看似格格不入,却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独特意境。这种“大破大立”,引发了业界的热烈讨论。

  翻阅卓鹤君的画集,可以发现其中好几幅画作都用到了“色彩渐变”的表现手法。这些山水画得很“酷”,卓鹤君笑了:“数十年来,我只是对山水画的水墨与色彩做了一点尝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加入一些当下的时尚元素,让艺术作品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需要,中国的传统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

  正是带着不断尝试的心态,卓鹤君的作品里总是有许多超脱于山水的意境,如《山魂》中看似刻板的几何黑块,《红色连结》中的色块与线条……他解释说:这都是在画坏了之后想办法突破,最后却成了反响最好的作品。

  引起巨大反响的《山魂》就是由“坏画”加工而来。整幅画一共60张宣纸,卓鹤君在一个小阁楼里闭关画了半年,出关后他迫不及待地拿到学校的展览室里看。60张纸铺了一地,站到一张桌子上看不清楚,卓鹤君便叠了两张桌子站上去。觉得某些局部没画好,他就把那些地方全画成几何体黑块,再爬回桌子上看,次序感和整体感竟然都能完美体现。“坏画”最后变成了行家追捧的名画。这也直接导致这位“怪老师”经常鼓励他的学生们尽可能地把画“画坏”。

  正如美术评论家郎绍君所说:山水画要出新挺难的,卓鹤君一直就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到现在也是这样。美术评论者刘骁纯则言:卓鹤君的山水不是一般的风景画,也不是写实,是写意的。在美术评论家范景中的眼里:卓鹤君最重要的即他对维系传统命脉的艺术问题的专注毅力,这是通往伟大艺术的惟一之路——这条路,卓鹤君仍在前行。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胸怀万千丘壑美
心沁几许幽兰馨
2016-05-06 1486398 2 2016年05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