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龙溪巷

  细雨中的龙溪巷冷冷清清,完全没有了从前的鼎沸和喧嚣,有的只是岁月的沧桑,以及日渐破败下去的老屋,它们正在无休止的风雨中告别辉煌,告别过去。

  龙溪如果按地名,原本应该有溪,正像马豹桥、新街桥原本应该有桥一样,但现在完全看不出。

  龙溪巷也仅仅是一条狭长的巷弄,两边有很多住家,大夫第是其中之一,它是清代同科登第的朱鹤鸣、朱兴燕父子的宅第,其孙朱能作也是进士出身,还做过江南道的监察御史。大夫第没有门,一直洞开着,自然就无所谓开合。没有门的府第其实已经不算府第,仅是一个符号,寂寞地守在那里。倒是高处的六马头依然顽强地屹立着,如一匹匹出征的战马昂首天外。

  据谱系记载,浦阳龙溪张氏一世祖张祚,字叔元,生于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卒于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宋端宗即幼主赵昰。张祚公生活的年代,南宋小朝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蒙元统治者虎视眈眈气势如虹,正挥鞭南下意欲吞并;而朝廷却一味主张议和,重文轻武崇尚理学。从小崇尚气节的张祚公,见南宋小朝廷国事危殆,便决定投笔从戎,“散资财,结宾客,士多乐为之用”,拉起一支队伍,与蒙古兵打了几年仗,成为一名抗元志士。

  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元兵渡过淮河,侵入扬州、滁州等地,继而进犯真州(今江苏仪征),兵锋直指临安,朝廷为之震惊。

  这一年,张祚公风尘仆仆,从东阳白鹿山来,以承信郎、浙东安抚司提镇督兵分镇浦阳,因此也叫提镇公。张祚公在浦阳保境安民,尽忠职守,体恤百姓,民望极高。因为他“团练果毅,保障一方。士民怀之,不忍其去,遂家焉”,他自己也“乐其山水风俗之美”、“民信且亲”,于是,就在龙溪一侧定居下来。龙溪张氏一支就此发迹,龙溪一带也成为张姓族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以后,人口迅速繁衍,张姓后裔分别迁居县内各地,像五里、石马、下张湾、界牌宣等,雄跨城邑之半,俗称半县张氏。“张半县”一说即由此而来,并相沿至今。

  公元1278年,张祚公去世。5月,宋幼主帝昺继位,改元祥兴。他就是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翌年,与文天祥同中进士的丞相陆秀夫在广东厓山兵败后,先剑驱妻儿投海,后背负8岁幼主赵昺,命人用白绢将君臣两人相缠,蹈海殉国,以免受辱。与他们一起沉没的还有幼主怀藏的朝廷金印,南宋遂随汹涌的波涛灭亡。

  张祚公从东阳白鹿山来时即带了香火,在龙溪建了白鹤圣帝殿作为家庙,命义男张福郎值守。相传,张祚公乘船过江,突遇狂风暴雨,恶浪滔天,船覆灭顶。所幸有一空船溯江而上,船头有白鹤昂立,似在引领,张祚公遂攀登生还,不久白鹤冲霄而去。以后,凡有张姓后裔居住的地方,多有“白鹤圣帝”神庙。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溪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明代宋濂在《龙溪张氏谱叙》中写道:“浦阳仙华为屏,大江为带,中横亘数十里,山盘纡周遭若城,洵天地间秀绝之区也。产于斯者,族每繁衍而悠长,高智远略之士,多由他郡徙居之,若大羽之高林,巨鳞之沧海,余由是从金华迁青萝山下。”宋濂先生对浦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浦江山水极尽赞美,在他看来浦江钟灵毓秀,足以吸引大量“高智远略之士”。这些“高智远略之士”包括他自己,当然也包括张祚公。的确,浦江山势佳胜,水流环绕,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整体风貌自然和谐。

  进入民国,龙溪巷一带开始引入最初的工商资本,东头有绍兴人开的酱坊,它们与酒肆饭店同属一个产业链。这些最早踏入浦江的商人,通常被称之为“绍兴帮”,他们是商贸流通的产物。即使到今天,我们沿巷弄北边的甬道进去,里面还能看到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院子,正是当年摆放大缸腌制酱菜的场所。豆腐乳、什锦菜、腌大蒜、萝卜干等酱菜香味,周围的住户曾经一年到头都能闻到。

  大夫第过去一点是彰义祠,是从前用来旌表英烈的地方。淞沪抗战牺牲的浦江籍将士朱耀章等就曾在此受到旌表。

  还是在这条龙溪巷,中段,有一处并不对外营业的麦饼店,那是好手艺的梅姐姐做麦饼的地方,也卖点下酒菜。据老辈人记述,梅姐姐做的麦饼皮薄,馅好,微黄,软硬适中,味道极好。用作馅料的大多是肉末、豆腐、大蒜,以及剁碎的九头芥咸菜、青菜,或者萝卜丝等。梅姐姐人长得眉清目秀,却一辈子没有嫁人。那时候,她开的麦饼店不光是闻香解馋的地方,还是一道温婉的风景。浦江沦陷后,梅姐姐可能为了逃难避居乡下,最后不知所终。

  就在梅姐姐麦饼店的斜对角,解放后公家开了家酱油坊,也用的是大缸,上面罩了尖尖的铁皮帽子。整缸整缸的酱油油黑发亮,有一股浓重的酱味,咸咸的。酱油坊朝南,有几步台阶,正对着璩家出来的石板路,与横街遥遥相对。

  龙溪巷和后街这一带一样,既是“浦阳龙溪张氏”的发祥地,又是后来浦江由闭塞走向开放的起始点。与其一箭之遥的张氏宗祠座北朝南,处在这一片住宅群的核心位置,在族人的心目中地位显赫,仿佛一个精神图腾。今天的张氏宗祠正对繁华的新华路商业街,它周围有后街、八甲巷、水埂巷、龙溪巷、十甲巷、八房厅、县后张等,建筑物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巷道与巷道相通,住家与住家相连,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

  龙溪巷是一条久负盛名的街巷,存储着特殊的文化基因。如今,这条巷已被这座现代化城市淹没,变得不怎么起眼,就像这一带老旧的房子,如果再没有什么人提起,快要被人遗忘了。它其实与东汉兴平二年建县的历史,与隋唐的古刹,与宋元的传奇连在一起。有了它,历史才完整,才没有断裂。正是这些街巷里弄,既反映出黎民百姓世代的世俗生活,又蕴含着浦江历代名人辈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走在细雨中的龙溪巷,雨滴落在伞上,发出轻微的声音。探出墙头的一抹柳树的绿色,又格外得抢眼。再看看这条少年时上学天天走过的街巷,感觉狭长而幽深,感觉有点落寞,感觉有点不舍。宋元的建筑成为过去,“绍兴帮”也已经不再,做麦饼的梅姐姐成了烟云,龙溪巷它还能残存下多少有关这个城市的记忆呢?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龙溪巷 2016-05-06 1485331 2 2016年05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