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
模仿与创新
诸葛隽 黄寿君
三十多年高速前行的中国经济,现今悄然进入新常态。看着温州城中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有时会穿越时空,思绪回到沸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街道古朴,店面简陋,每个人行色匆匆,助动车摩托车上装满各种零部件,小作坊传出车床的隆隆声,呈现一派盎然生机,温州模式便是从此起步。
温州积累薄弱,没有多少自然馈赠,但人习机巧、民以力胜,虽处东南一隅,却触觉敏锐胸襟开放。往往是一个欧洲的华侨亲戚在国外买来一只产品,带回温州,拆开琢磨工艺技术,搞不懂了就立马乘船去上海,找国营企业的师傅讨教,算尽里面机关,改进、改造、改良、组装、模仿,然后生产,再凭借非凡的营销才能,卖出,迅速赢利,温州人的野性与张力释放得淋漓尽致。
弹指一挥三十年,换了人间。价廉物美被质优价高转换,批量生产被个性化定制取代,温州引以为豪的行业大多风光不再。仔细想来,温州传统产业的无奈凋零,不能归结为简单的供给过剩,而是供给结构与人们日益增长且丰富多彩的需求不匹配,企业只要诚信耕耘,把脉消费者深层需求,对消费者精准定位和精准营销,做好精准供给,市场空间仍是广阔的。
温州人从模仿起步,这与创新并不矛盾,模仿恰恰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递进关系。经过30年的积蓄,从模仿起步,到持续改良,需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当下的企业假如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仅靠山寨精神去低价倾销,则必将走向穷途末路,唯有自主创新才是企业的原动力。
首先要创新技术,温州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一些企业可以考虑升级做精细化产业,先不求做强做大,而是强调做深做细,升级到品牌、研发、市场渠道管理等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至于高端制造业,温州一向缺乏颠覆性创新,是由于教育文化累积脆薄,并且温州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一直处于全省后进位置。我们首先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可以申请专利,但是,基础科研投入大、风险高,属于社会公共知识,民营企业实力相对弱小,没有从事基础科研的积极性,所以在研发方面,实际上是要政府投入的。并且政府鼓励创新,应该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欺骗消费者行为同步进行,这样才会让科技创新出真成效。
还有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产业新技术,但温商回归、浙商回归,不应是同质的回归、简单的房地产和综合体项目回归,招商不能沦为某些老板套取政府优惠的平台,不能单纯为了完成年底考核而去招商。招商是精准招商,需要的是商贸市场的回归、总部回归、高端回归;引资同时也是技术、人才、管理、资本、品牌、渠道的引进,还有理念的引进。
其次要创新管理。原来家族式管理的正泰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重组、输出管理和品牌,形成了正泰系企业家族,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使得正泰突破温州固有短板,能够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去整合资源,使得温州人从只擅长做“小”到有能力做“大”做“强”。
还要创新业态,添加互联网思维。一家小面馆,十年如一日,自从加入外卖平台,营业额一下子增加了2~3倍,这其实是餐饮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扩大了有效供给,还提高了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了更多更丰富的需求。
再者要创新模式,延伸上下游的产业链。比如森马,把工业和服务业、商业链接,线上线下链接,做所谓的工业2.5,这样企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点。
创新是渐进的行程,新上一个项目或者一项技术创新或者一个品牌创建,都需要一个培育期。很可能在这个期间,政府收不到税,也得不到多少GDP,地方政府应着眼于一地经济社会长远谋划,就需耐心和耐力去精心培植。
对于温州企业家,应意识到不去构建和重建稳固的实业基础,而是过度依赖金融交易来维持高水准生活,结果只会剩下海市蜃楼。要克服浮躁心理,按捺下功利心,练好智勇双全的本领,弘扬敢于尝试的企业家精神,在不屈不挠的气质里面添加理性与定力。
创新是诸多元素的汇聚从而浑然天成,需要一个恒定的心态。它要求社会、个人、群体在和谐从容的氛围里生成。
【作者分别为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温州市经信委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