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生态

487篇日记述说杭州新开河之变

老人与河,一曲乡愁的恋歌

  前几天下雨,新开河的水位又上升了些。5月1日,胡福庆路过新开河时,不免多看了几眼,顺手捡起河道边的落叶,“吹到河里去,河面就不干净了,还要麻烦清洁工捞起来。”

  杭州市上城区的这条河,已经陪了胡福庆70年。“人老了,不可能再年轻。可这新开河,能回到我小时候的模样吧?”住在望江街道的胡福庆常常嘀咕,“小时候,我就总在这条河边玩,都多少年了。”

  一条小溪,一池清塘,流淌着多少临水而居百姓的记忆和乡愁。自从杭州市“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铺开后,家门口这条新开河的变化,成了胡福庆的最大牵挂。像是有一股牵引力一般,胡福庆开始每天记录河道观察日记,“早晚就沿着这条河散步两次,每天都要记录一篇河道观察日记。”

  从2015年9月至今,胡福庆已写了487篇日记。翻开厚厚的河道观察日记,黑色的字迹工工整整,一些地方还被标注上了红色的波浪下划线。

  巡河,承载一抹乡愁

  “出生以来,我就住在新开河边,一天天看着这里在改变。”胡福庆跟人聊天的时候,常拿新开河起话头,“没办法,不论说点什么事,还真绕不开它。”

  新开河全长4.6公里,是杭州城内的一条重要河流,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在河边嬉闹长大,承载着不少老杭州人的记忆。胡福庆说,小时候到了夏天,河边树下经常能看见拿着蒲扇纳凉的人群。“那时候河边也没有驳坎,一遇到下雨,两岸都是泥浆水。”胡大伯至今忘不了小时候河两岸的农田,夏天蝉鸣蛙叫,秋天稻香芬芳,河水清澈见底,微风拂过,清波涤荡。胡福庆和几个玩伴,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岁月,也积攒下了对新开河的情谊。

  “河边的生态驳坎,是1999年建起来的;那边的市民广场,是2002年建起来的……”胡福庆对新开河的点滴变化都烂熟于心。城市飞速发展,新开河的环境压力更重了。尽管有过几次综合整治,但附近商业发展得太快,河道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沿着新开河,从近江桥到华家桥,是胡福庆现在每天固定的“巡视”路线。他清晰记得,2015年之前,河畔的这座小公园,可不像现在这么热闹。那时候,新开河河面上经常漂着大朵大朵的油污。

  “晨练、跳舞只能站得远远的,尽量避开河道,冬天还稍好一些,一到黄梅天,味道飘过来,真是让人受不了。”当时胡福庆只能选择绕远路,步行25分钟去钱江新城的市民广场散步。那时候每次路过新开河,他都忍不住低头叹气,“从小就在这岸边长大,心里实在难受。”

  难受的不止是胡福庆一个人,跟他一起长大的儿时玩伴都已白发苍苍,大家聚在一起,经常聊起小时候的事。一次,胡福庆的朋友赵大伯打趣他:“你小时候水性好,夏天天天下水,一天都停不住。”话说到这里,两个人突然都沉默了。

  日记,一位老人的坚守

  日记里并不仅是白纸黑字,红色的波浪下划线,代表胡福庆当天在河道里发现了问题:“4月28日:有人在河道里洗拖把。”“3月31日:水略显浑浊。”“3月24日:下午4点,河面上树叶、花瓣较多”……几乎每一篇带红色波浪下划线的日记背后,都藏着一个护河人与新开河的故事。

  4月28日下午,胡福庆照例在河边散步,突然发现附近杭州礼品城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又在新开河内洗拖把。“怎么又这样了!”他不由加快了步子,准备上前制止。那人一看见胡福庆,赶紧捞起拖把就走。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胡福庆之前也劝阻过好几次。仔细考虑后,他将今年以来发现的在河道里洗拖把的情况统计整理,写了一份建议向街道反映。

  2015年上半年,新开河降水清淤,近3000米长的新开河(上城段),共清出3.3万立方米淤泥,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清淤期间的点滴进程,都在胡福庆的日记中记录着,仿佛一部纪录片。最后清淤验收,上城区治水办还专门邀请周边的住户、媒体一起参加,只要他们不满意,工程就不算完成。为此,胡福庆专门准备了一根杆子,探到水下测量淤泥的厚度变化。

  那几天,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拿着竹竿行走在河岸上。细心检查,胡福庆还真发现了清淤施工的疏漏:河道底的边边角角,清淤不够彻底,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他将问题反映给望江街道和上城区治水办后,施工单位被要求返工。

  河道,在记录中变化

  胡福庆的河道观察日记,亦是上城区治理新开河的缩影。

  从去年10月开始,上城区包括新开河在内的5条河的水质,已经全部稳定在IV类水质,有时还达到III类水质。胡福庆的河道观察日记也同步发生着变化:“清澈”、“流动好”、“水面无漂浮物”等字眼越来越多,红色的波浪下划线越来越少了。胡福庆做了统计:截至4月底,今年只有15天被记录下了“河面有漂浮物”等情况。

  新开河的变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胡福庆记日记的劲头,也没有减下去。日记本里一直在出现新情况:“4月8日,河面开始喷水。”“4月9日,开始栽种水生植物……”这些日记记录下的,正是上城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最近实施的两项举措:埋设复氧曝气管线为水体加氧,以及安装浮岛无土栽培水生植物。

  变化既在河道里,也在岸上。这几天,胡福庆散步的时候,发现甘王桥附近的污水窨井盖附近有施工人员。上前一问,才知道污水窨井盖下安装上了火柴盒大小的电子标签。据上城区治水办工作人员陈伟说,一旦晴天有人偷排污水,这些电子标签就能感应到并通知后台,相应的责任人就会赶来处理,比人工巡查更及时准确。

  甘王桥下,还竖起了一块电子显示屏,除了滚动播出河长信息,全区所有地下污染源都将呈现在显示屏上,实时监控,一目了然。河道一旦出现大型漂浮物、新增污染物等,都能实现智能报警。

  当天,胡福庆回家后翻开日记写下了两行字:“河边污水窨井盖翻起,安装电子标签;甘王桥下电子显示屏正常。”

  胡福庆的河道观察日记并不长,每天几行,不过一两百字。每次合拢日记本,他都顺手一拂封面,再按一按页角,于他而言,日记中记载了新开河一点一滴的变化,也承载了他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浙江日报 生态 00011 老人与河,一曲乡愁的恋歌 2016-05-05 1457489 2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