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供给才能面朝蓝海
潘毅刚
一季度浙江经济增长7.2%,运行在预期增长区间中位以上。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看似不高,但来之不易:一是增长是在投资大幅回落之下实现的,一季度投资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二是增长是在出口极为少见的负增长之下实现的。由于去年基数较高的影响,一季度浙江外贸出口同比下降4.1%;三是增长是在加速去产能之下实现的。有关统计显示,一季度,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涉及企业近500家,整治“低小散”、“脏乱差”小企业(作坊)约4000家。要知道,不要脏的、差的产能,也就是勇于剔除数字上的GDP增速。
那么,经济形势复杂、投资需求回落、传统落后产业加速淘汰调整背景下,如何能实现经济增长的中高速呢?
答案无他。近期靠中高端消费增长支撑,中远期靠中高端供给保障。一季度7.2%的经济增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高速,7.2%的中高速增速有其合理的支撑。笔者认为,不断满足中高端消费至关重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里消费最稳,消费贡献持续性最强。浙江经济近些年的稳定,很大一部分依靠不断升级的中高端消费热点需求支撑。一季度,浙江消费增长同比回升1.8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增长24.3%,新兴消费增长超过20%,旅游消费增长10.2%。这与投资和出口需求回落之势迥然不同。
之所以特别强调消费驱动的重要性,是因为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以出口及基础建设投资导向”向“国内消费为主驱动”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强化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是因为积累不够,既没有足够的居民收入去消费,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便利的生产条件开展生产。所以只能一靠省,省下资金再生产,不断提高积累率;二靠引,引资金引技术扩供给,以改变短缺的局面。所以那时的经济循环模式是:加大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持续扩大供给,同时促进出口赚取外汇,用于再生产投资,并促进居民收入提高。一句话概括,就是“外部驱动、生产主导、少花多出”。
时移势易,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制造国。论既有产能,几乎没有多少行业产能不剩;论居民收入,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部分地区更是跨上中等国家门槛,老百姓腰包都鼓起来了,居民储蓄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左右,银行储蓄存款有百万亿元之多,相当于近两年GDP的规模。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需要打通内部消费需求与国内投资需求的通道,形成“消费驱动、生产升级、供需平衡”的发展模式。这里所谓的消费驱动,就是要形成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拉动国内投资生产的格局;生产升级就是要适应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变化,不断提高中高端生产供给的能力;供需平衡就是要实现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总体平衡。
当然,有人要问了,当下关注中高端消费驱动,以保持持续中高速增长的道理不错,但居民消费的钱哪里来?依靠扩大中高端供给实现——企业加快转型、产品加速换代、就业加速转换。这就像我们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一样,转到更能符合市场需求、更有生产效率的、更能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领域去,去生产既能满足顾客需求,又能提高员工收入的产品。回顾我们的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增长也不正是从满足衣食,再到满足住行,再到现在更好地满足衣食住行,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消费前驱的导向不变,不断变化的是消费的品种类型和生产供给水平和能力。每个时期,都有一批老的产业被更加适应需求变化的产业替代,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这就是经济循环的逻辑和规律。
总而言之,经济从高速时期转到中高速时期,不是一次简单的速度变化,而是一次发展模式的重组。看不到这一点,在新旧动能交替之中,身在其中的企业必然会不适应,甚至悲观。最近有位著名企业家讲得形象,传统产业唉声叹气,创业世界像打了鸡血一样活力迸现。这是因为,传统产业界熟悉了惯有的发展套路,以老产品、老思维去面对升级变化了的消费需求,自然处处碰壁。而创业世界正是应消费需求而生,也没有传统产业界的既有包袱,洞悉了消费需求的变化,看到了满满的机会,必然分外亢奋。
有必要看到,中高速增长一定是在生产和消费交替升级中实现的。近些年出现外国奶粉热、出国买电饭煲等事件,无不是对国内供给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次不信任投票。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之下,我们强调中高端供给、强调工匠精神,并不是要所有企业都去追求高科技和高大上的产品,也并不是不关注需求,而是要去引导企业去满足人们中高端生活品质最迫切的需求,满足不断扩大的中高端人群充足的购买力和升级需求,补上中高端消费领域最大的生产短板,在消费需求的又一次升级中,提高效率,满足新需求,实现新层次上的快速增长。
社会消费的变化,是一切生产创新的源动力所在。无论是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都应眼睛向外,盯牢市场需求最新变化,关注中高端消费和服务消费,苦练内功,合理配置安排人才和资源,努力在信用、制度、管理和技术上补上短板,创造一片新的蓝海。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