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理论

弘扬志业精神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荣获2015年度省科技重大贡献奖的王建安、潘德炉和程式华三位科学家有着共同的人生职业体悟:“这些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

  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志业精神。

  《毛诗序》云:“志者,心之所之也”。所谓志业,就是魂牵梦绕、矢志不渝,乃至终身所为之业。

  这种志业精神,体现了个人的心智成熟稳定和社会的崇尚极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自古就流淌着这样高贵的品质,奔涌着勤劳、勇敢、坚毅和精致的文化基因。载录上古社会风情的《诗经·卫风》,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倡导世人读书修身做事要像制作兽角玉石工艺一样,刀锯锉磨,精益求精,以至于“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荀子·大略》)就是说,追求无止境,励志死方休。

  这种对人生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既道出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亦显示出儒家神圣的德性修养要求,尤以“朝闻道夕死可矣”堪与西方基督教拯救说并论:16-17世纪逐步生发出的新教及其伦理,将彼岸拯救建立在此岸的极致工作和积攒财富两大物件上。

  当今德国虽只有8000万人口,却拥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也纳·冯·西门子道出了个中秘诀:“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

  东西方文化共具的视工作为神圣的责任伦理和志业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尤其是加速人类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原动力。其实,这种体现定力的精神气质蕴涵着时间成本问题,即某种商品生产或价值形成过程(包括技能的掌握和工艺的精致)需要一定量的必要的时间投入。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个时间过滤、孕育和积淀的过程,只有在长时间反复实践中持续融入心智力量,才能达到“庖丁解牛”境界,才能雕琢出精品。如果时间投入量达不到要求,烧虾等不到红,抑或心猿意马,东一榔头西一棒,必定影响产品质量,影响价值实现,即老百姓说的“心不定,钱没命”。

  在目前社会日益分化、系统日益专化和个人选择日益多样化的转型期,倡导弘扬持之以恒的志业精神,并非是说要违背劳动力要素效益配置原则,抑制个人合理流动,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要明志,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应有担当,明确自己的理想志向和人生道路。马云对想进阿里巴巴的人说:“如果你为了赢而加入阿里巴巴,你的未来会很糟糕。如果你为了梦想加入阿里巴巴,你的前途才光明。”他进而解释道:“如果你有梦想,你不会为了钱去做,你会不惜卖掉房子也要去做。”所以,明确合乎自己德能才识、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志,人生才能构筑起成就的大厦,赢得应有的财富。

  事实上,只要能正确明志,就会有正业生成,且必须由业承志。

  但是,要使正业能成,就得靠志业精神,靠坚强毅力,靠锲而不舍。清朝著名画家郑燮(号板桥)诗赞竹石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制造行业需要这种志业性的工匠精神,为官行政需要这种志业性的担当精神……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志业性的敬业精神,更需要发挥体现这种精神内涵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激扬全省人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让极致工作成为我们思维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心灵精神追求,获得应有尊严,赢得特殊荣光!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6 弘扬志业精神 2016-05-04 1458986 2 2016年05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