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警备区“勤俭创业修理连”命名50周年之际,记者前往探营——
好传统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本报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罗正然 汤格平
50年前,一个连队凭着两台旧车床、几把铁榔头,在荒岛深山里自行革新,研制各种机具300多台(件),创造了36项革新成果参展全军装备技术革新交流会,8项获国防部奖励的奇迹,并被国防部授予“勤俭创业修理连”荣誉称号。
50年过去了,这个驻守舟山海岛的连队,勤俭创业的“连风”是否接茬传递?勤劳干事的“本色”是否常青依旧?勤巧创新的“品牌”是否接续打造?
4月26日,在舟山警备区“勤俭创业修理连”命名5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连队,聆听官兵们穿越时空的追寻和坚守故事。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走进修理连,一股勤俭创业之风扑面而来:他们把连队战斗历程和英模事迹印成册子、印在灯箱上,让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加深理解认同;每逢命名日,连队都开展“向连旗宣誓”“革新成果交流会”等“忆传统、当传人”活动;每逢新兵下连、新干部任职,都要观看连队勤俭创业事迹纪录片、上传统教育课……
“只有把好的传统扎进官兵的脑海,才能激荡起勤俭创业的动力。”指导员李加超说,在修理连,勤俭创业精神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95后战士崔克,初到连队时,当看到别人衣服破了自己缝、鞋子坏了自己补……对这些与时代脱节的生活方式,他很不习惯。入伍一年多来,他耳濡目染连队的优良传统,思想慢慢有了转变。
“那个时候,连队没有肥皂,洗油污就用黄泥代替碱水;老连长一双解放鞋破了补、补丁上加补丁,足足穿了8年……”崔克被连史室里的真切展览深深震撼。
润物无声的教育,让这些过去爱“吃大餐”“喝可乐”“听流行音乐”的年轻官兵深刻认识到:勤俭建连的好传统不能丢。
“工匠精神”入脑海
这些年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群修理兵一直在追求和践行。
一次,连队承担某型自动步枪枪口助推器改造任务。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奋战,400多个成品如期完成,但交接检验前,负责此次任务的枪械技师王旭伟发现,有10个成品存在细微误差,当即决定返工。
“不能因为咱们的丝毫误差而影响部队战斗力!”王旭伟告诫大家,“别看就是这不到1毫米的误差,很有可能导致枪械单发连发的切换。”当晚,专工车间灯火通明,大家熬了一宿,第二天如期交付。
连长金勇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官兵一丝不苟的精神,连队广泛开展“磨好金刚钻、争揽瓷器活”练兵活动。引导官兵人人争当能工巧匠、事事追求精益求精、件件打造卓越精品。
老传统有了新内涵
“‘勤俭创业修理连’精神可贵,贵在‘老传统’不断被赋予新内涵,贵在‘传家宝’不断演绎新精彩。”舟山警备区司令员说。
记者在与连队官兵交流时,经常听到大家说一句话:“革新无大小,有用就是宝。”正是官兵们常挂嘴上的这句话,折射出连队一脉相承的创新进取。
“过去修理连搞革新,从零到一,难在无中生有;现在从1到1.01,赢在每次都比别人多走一小步。”金勇说,过去5年,他们先后取得某型雷达数据记录仪、激光测距机电源板检测器等20多项革新发明成果,其中10项通过原南京军区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全面提升连队综合维修保障能力,连队还综合运用光纤通信、计算机模拟技术研制“装备维修远程技术支援系统”,组织连队技术支援组、上级业务部门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厂方专家“三方会诊”,对部队装备实施远程会诊,为舟山警备区部队装备维修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保障服务。
勤俭创业,一个连队的不朽精神,半个世纪历久弥新。近5年来,连队年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