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经济周刊·中国好设计

机器人阿U,有温度的伴侣

  你或许还记得不久前那场万众瞩目的“人机大战”——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棋局上,作为过去10年公认的全球最优秀的棋手,李世石不仅在代表人类与机器人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对决,而且也在代表我们“探访”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机器智慧与人类智慧共存的世界。

  慈星股份执行董事、慈星机器人公司董事长李立军一脚已经踏入了这个世界。4月9日,浙江开心果机器人公司正式推出两款儿童智能产品——阿U兔智和阿U幻镜。这家机器人公司由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与杭州阿优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新品发布会上,现场签约采购订单约6.5万台,订单额超过一亿元。

  事实上,服务机器人市场早已风起云涌。去年一年内,国内突然冒出了上千家机器人公司和上百个机器人产业园。具备人工智能的服务机器人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市场空间正在逐步打开,进入千家万户就在眼前。无论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机器人已经走出科幻电影,大步向我们走来。

  谁能快人一步,抢占市场先机呢?

机器人阿U,有温度的伴侣

本报记者 刘乐平 市委报道组 周敏杰

  【 进军机器人 】

  服务机器人的发布,让业界惊叹于慈星转身之快——慈星是国内针织机械龙头,是全国电脑横机行业领跑者。

  可是,对于“跨界”的说法,李立军并不认同,这要从慈星的历史说起——

  从2004年公司研制出国内首批电脑针织横机至今,慈星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2008至2011年,我国电脑针织横机销量从两万台增长到10万台,同一时期,慈星的收入从2008年的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3亿元。

  2013年开始,慈星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链。慈星研发的全球首套毛衫自动对目缝合系统,缝合效率提高300%,节省一半的人工,突破了传统毛衫缝合只能通过繁琐的手工视觉对目的瓶颈。在纺织行业大规模“机器换人”巨大商机面前,慈星顺势而上。

  “翻开慈星成长史,公司一直在纺织机械领域发展,并做到了行业领先,此后进入了工业机器人领域”,李立军认为,慈星有机械制造行业的基础,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探索了几年,跨入服务机器人这一领域是顺理成章的事。

  “毕竟,就纺织行业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容量有限,更新也非常缓慢。而服务机器人,直接面向市场,可以走进千家万户,市场空间无限大。”

  在公司明确了布局机器人产业方向之后,李立军花了一年时间跑了几十个国家,调研机器人产业。他发现,近几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维持在几十万台量级且稳定上升,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

  根据行业机构市场报告,201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07.3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17.4%,到2017年达到461.8亿美元。

  从产业生命周期看,服务机器人正处于市场导入期。业内专家称,未来五至十年,伴随技术突破、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服务机器人有望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

  密集市场调研,刷新了李立军对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认知,支撑了慈星再出发。

  【 展现“人性”美 】

  2015年被认为是服务机器人的元年。一年间,国内突然冒出了上千家机器人公司,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不是说简单的机械功能相加,就能叫机器人”,对于当下的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热浪,李立军显得淡定而自信:阿U兔智不一样,它的系统采用英特尔X86架构,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是人工深度神经网络的东西,加入互联网程序家族后,悄然孕育了深层次的变革。”李立军为记者科普“深度学习”:它具有情景辨识能力,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做出不同反应,比如在客厅该做什么,在厨房该做什么,在卧室该做什么。爸爸下班回家,它会说:“爸爸饿了吧,快来吃饭。”

  怎么做到的?李立军介绍,它首先会识别局部细小的物件,比如杯子、灶台、汤锅、盘子等,然后把这些信息向高一层的处理器汇报,高一层处理器“神经”把这些组合到一起识别,就判断这是厨房。

  “这里正是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思想的图像识别技术,模仿人类大脑规律。”李立军举例说,在辨识人脸的时候,第一层芯片网络先从复杂图像中识别出眼睛、鼻子、嘴巴等局部物件,再交给下一层芯片网络处理。下一层芯片网络会组合这些局部,如果能拼成脸,那就认定为人脸。

  识别了图像,接下来是语音识别,互动反馈等。阿U兔智的对话能力相当于一个聊天机器人,甚至会说“吓死宝宝了”这样的流行语。它还能自己帮宝宝拍照片,代替安防摄像头监控家中情况,和宝宝一起做算数游戏。更可以识别情绪,会给哭泣的宝宝递纸巾。时间久了还能通过自主深度学习模仿宝宝的说话风格。

  是机器,更是“人”。“随着人工智能上不断地突破,机器从‘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思考’不再遥不可及。机器人将越来越聪明,甚至具有人性”,李立军说,服务机器人要有温度,有“感情”,唯有让爱驱动,才能展现冰冷器械的人性之美。

  【 整合众资源 】

  有人问,全世界做服务机器人的企业万万千,其中不乏谷歌这样的大牌公司。作为这一市场的迟到者,慈星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尖锐,李立军回答却丝毫不回避。

  机器人要实现“服务”功能,意味着必须与人、与环境进行交互,且具有“人性”。因此需要感知、认知和动作等三大技术能力。动作能力需要通过运动控制系统和相应的执行机构来共同实现。由于该领域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大部分的企业都集中于此。

  在各种传感器的帮助下,机器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感知世界的能力。而认知能力的关键主要是包括深度学习在内的一系列先进算法,近五年有了较大的进展,谷歌AlphaGo即属此列。最难的是获取像人类一样对世界的深层次理解能力,也即所谓的“强人工智能”,近半个世纪以来尚无明显进展。

  机器人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产业,涉及的技术面非常广。从产业链来看,涉及人工智能、传感器、精密制造等关键行业,这些领域无一不是门槛非常高的高科技产业,每一项细分技术就够一个技术团队干上好几年。

  对于像慈星这样的纺织机械设备制造商而言,要转型,这样的路肯定走不通。

  怎么破?从进军工业机器人领域开始,李立军就一直倡导“串珍珠理论”——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又大又亮的珍珠,以价值认同为纽带,串成一条价值链,共同为终端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什么都自己做,那就什么都做不好,不要用有限的资源做无限的事情。”

  李立军的目标是,一个开放的、基于价值认同的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生态链,以此把更多优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资源整合并不是谁出面做整合工作,谁就是老大,一定是让大家获得共赢:我们构建的这个珍珠项链,上面每一颗珍珠都有它独特的资源,大家彼此是平等的,没有谁大谁小,也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只要在这个链上的,都是重要的。”

  当然,资源的导入有两个前提:第一,这个团队在细分的技术领域里排名靠前;创始人和团队之间,要有共同的愿景,也就是价值观要一致。否则,哪怕技术再好,最后也会分崩离析的。

  开心果机器人公司的产品研发,除了自研的部分,也融入了多个战略合作伙伴的技术。比如语音识别和数字舵机,都是在那些细分环节里的佼佼者。通过优质资源的高效整合,新品开发的速度会大大加快。李立军透露,下半年可能还会有新的机器人产品发布。

  “未来一个好的产业、一个有希望的产业,很有可能是在跨界的地方产生的,跨界的程度越高、融合的资源越多,构筑起的门槛和壁垒也就越高。”李立军说。

  > 链接

  机器人产业

  五年发展路线图公布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对于总体目标,《规划》列出了针对性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从《规划》列出的主要任务中不难看出,我国对核心技术和高端机器人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特意提出了要重点发展十类机器人,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

  专家认为,服务机器人在未来大有可为,工业机器人要发展,也要加大服务机器人的开发应用力度。

  (记者 刘乐平 整理)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中国好设计 00020 机器人阿U,有温度的伴侣 2016-04-27 浙江日报2016-04-2700006;1298938;浙江日报2016-04-2700013;浙江日报2016-04-2700014 2 2016年04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