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通往春天的公路

随着210省道改造,浦江虞宅乡迎来新生

人与路,一起在变

  核心提示:

  浦江县西北端的虞宅乡紧邻杭州建德和桐庐。过去,海拔700多米的马岭横亘云天,挡住了人们出行的步伐。2003年前开始改造的210省道,让这里的一切悄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穿过隧道,沿着这条路走进了城市。

  2014年起,浦江将“四边三化”、“两路两侧”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工作结合,推进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将公路与沿线的美丽乡村、民居民宿、人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一条美丽乡道串联起一个个景点、一家家民宿和农家乐,带来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带回了归乡的游子,也带来了村庄的蝶变。

  “我站在一个角落里,在亚利桑那的温思洛,在看一幅美景……”老鹰乐队的主唱格伦·弗雷用柔情动听的声音,让想象的边际穿越太平洋,切到了美国中西部。汽车一路向西,背景里是巨大的“66”号标志牌。

  修建于经济大萧条年代的66号公路,以斜角直线的方式连通美国芝加哥和加州的圣地亚哥海滩,把沿途经过的数百个小城镇串联起来。连锁加油站、旅馆、杂货店、酒吧……一个个点串联起来,带动了沿线经济,也承载了无数的美国梦。

  而放眼“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66号公路的奇迹每天都在上演。在浦江虞宅乡内,一个以“清境、亲乡、轻度假”为主题的茜溪悠谷轻度假区,正随着省道210的改造悄然兴起。它始于候树岭脚,终于马岭隧道,沿着蜿蜒的茜溪水由东向西沿展开来,将马岭景区、朱宅水口、利民海豹泉等山水景观与马岭古村、灵岩古庄园等人文景点串联起来,为诗画浦江再添一道新风景。

  这条路,洗涤疲倦心灵

  从浦江县城出发,向茜溪一路驶去,会经过长长的上坡路和幽暗的杭口岭隧道,你可能有点心急,但绝不会腻烦,因为越来越清新的空气在不断诱惑着你。时而和潺潺的小溪擦身而过,水声叮咚,洗涤了远行的疲惫。

  路两边是层层叠叠的山,山上是苍松翠柏,路边是一片片葱茏的三叶草。一场春雨过后,叶片沾上了水珠,白花羞答答地开在春风里。公路挡墙上翠绿的爬山虎正在蔓延着,也许再过一个春秋,它们就会将这里修饰成一整面绿色的帘幕。

  “茜溪十里悠谷,从这里出发。”扩音器声音将思绪拉回,一辆杭州来的旅游大巴在位于虞宅乡最东面的利民村村口缓缓停下。刚一下车,游客们就被眼前的山水吸引了全部注意力:“哇,这里的水好清。”

  210省道的一边是形似海豹的山岭。清澈的水沿山缓缓流下,汇聚成了海豹泉。泉水甘甜,从古至今,遇大旱时节也不曾干枯,每到夏天,常常有从浦江县城赶来的人拿着水瓶,排队接水。

  路另一边是茜溪,游鱼细石依稀可见。水深处,建了埠头,村民在这里洗衣洗菜;水浅处,设了木质水车,缓缓转动间带起一片水珠。

  清澈的茜溪和海豹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遭遇了危机。随着浦江水晶产业的兴起,利民村村民也纷纷开始从事水晶加工生产。2011年高峰时期,全村167户人家,约有240余家水晶加工企业,日夜机器声隆隆。村里污水横流,茜溪成了牛奶河。海豹泉也因过度取水,面临干涸。

  2013年起,村里将大批水晶加工企业关停,剩余的向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转移。整洁有序的村庄回来了,清澈的茜溪重现了,干净整洁宽阔的马路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

  在村口摆烧饼摊的叶敏满脸笑容,招呼着来来往往的人,“尝一下刚出炉的烧饼,可香了!”同时双手麻利地将一个个擀好的圆面片贴到烤炉内侧。

  推着车在邻近几个村庄卖了十几年烧饼,叶敏觉得这两年生意是越做越顺了,周末人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美丽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子也美了。很多来玩的客人都是听说有海豹泉,有茜溪,才赶过来瞧瞧的!”

  这群人,带着希望回归

  每天早上,浦江人陈青松从县城开车出发,沿210省道上,来到新光村,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最喜欢刚下过雨的天,透过车窗,远方的山云雾缭绕,仿佛一路开进了仙境。

  大半年来每天接触210省道,对他来说,这条路有些熟悉,也有些陌生。

  十几年前,还是青年的陈青松沿着这条路去了城里,后来又辗转去了江苏。生意越做越大,回乡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也许是近乡情怯,也许是他心中更多的还是失望。陈青松觉得家乡的这些村子大概是完了。日夜轰鸣的水晶打磨声,直排河道的废水让他越来越焦虑。外来人口的蜂拥而至,大量无人处理的生活垃圾让白墙黑瓦下的村庄一片狼藉。

  他依稀记得,小时候的村庄,老宅林立,小桥流水。将近300年前,朱氏祖先看上这里的山清水秀,建起村子,并将它取名为“廿五都朱宅新屋灵岩古庄园”,一代代传承时,大概绝不会想到庄园会变成这般模样。

  然而两年前,当陈青松再次回来时,发现路变了,水变了,村子也变了。原本道路两侧和村里堆积的垃圾清理了,老房子又回到了原来古朴的摸样,茜溪穿村而过,流淌着清澈的水。

  这里的一间房、一捧水、一朵云,都是这么亲切,浸透着童年的记忆。

  2015年10月初,陈青松接待了一位意外的访客,虞宅乡党委书记周占伟,也收到了出乎意料的邀约:“乡里正在修缮古村落,开发旅游项目。你回来,带人来,新光村的廿九间给你用。”此时,出于对文创事业的强烈兴趣,陈青松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

  考虑了几天后,陈青松和村里签下了10年租约。半个月后,第一家店铺开始装修。半年后,廿九间里有了三十几个追梦的年轻人。做米筛爬的姑娘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揉捻着彩色的传统面点,做出了新的花样;打手鼓的女孩,随着节奏轻轻敲击鼓面,脸上带着微笑……

  今年,陈青松心里的蓝图又扩大了一些,他想将另一栋老房子——双井房修缮一下,作为浦江农耕文化的场所,设计土布旗袍、豆腐制作工艺、水晶工艺等展示间,把村民擅长的东西和现代审美元素结合起来,他想“用更丰富的业态吸引更多的游客”,为村民带去致富的希望。

  这些村,注入发展活力

  210省道在浦江县境内的最后一站是马岭脚村。说起和路的故事,马岭脚村的村民大概可以絮絮叨叨说上很长一段。

  过去,村民外出主要靠着一条梓马古道。由于山路崎岖,出去一趟很不容易,所以多数人常年困居山里,很少外出。村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简陋的黄泥房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岭上修建了盘山公路,即210省道马岭段。但这段路路窄、弯多、坡陡,一路上险象环生。一到雨雪冰冻天气,更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要走不走马岭头,要住不住马岭脚”,这句流传在浦江西北山区的顺口溜,包裹了多少马岭脚村民的心酸。

  “一直以来,因为路不好,我们村都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山里田地少,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几十年来都靠粮食分配,”马岭脚村村主任张开富回忆起往事,有些唏嘘,“大家会在山上种一些柿子、茶叶。等成熟了就用扁担挑上箩筐,花一个多小时走上四五里路到隔壁建德梓洲村去卖,补贴家用。”

  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马岭脚村村民,比其他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

  2003年,在210省道浦江段公路改建时,村里就配合工程进行了整体搬迁。山上的村民陆陆续续搬到了山下,沿着省道建起了新家。

  前年,县里启动美丽公路建设时,村民们又主动将公路两侧的垃圾进行清理,拆除违章建筑,改造房屋外立面。村庄焕然一新。

  路带来了归人,也带来了客人。

  马岭脚村170多间破旧黄泥房,被杭州“外婆家”掌门人看上了,他说要带着国内顶尖设计师,将这里打造成中国民宿的风向标。马岭脚村一时车水马龙。

  最先动工的是老村里一间青砖四合院,从古董家具市场购置的凳子、椅子搬了进去,地上铺设了地暖式地板,墙上安了壁炉,房子成了中西合璧的样式。

  从四合院的窗户可以俯瞰整个村子,阡陌交通。向远处眺望,马岭古道上,一米多宽的石砖蜿蜒铺排,渐渐地没入深山看不见了。红岩顶最高处的老黄山松,即使云雾缭绕,也可以依稀看见。

  山上引入高端民宿,山下村民则开起了农家乐。

  村口的“马岭一号店”去年9月正式开业。店主胡跃庆原来在浦江县城打工,靠水晶加工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随着水晶整治的深入开展,村里环境越变越好,游客越来越多,他遂决定将家里的房子进行改造,开了一家有5间客房的农家乐。

  去年年底结算时,看到账上5万余元的收入,胡跃庆喜滋滋的。即使每天都要花费一番功夫开车接送女儿去浦江县城上下学,他也觉得甘之如饴:“生态好了,我们自己住着也舒心。这是个好时代。”打破沉寂的古村落,正在绽放耀眼的光彩,为他们的明天带来新的希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通往春天的公路 00019 人与路,一起在变 2016-04-26 浙江日报2016-04-2600006;1420132 2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