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亲历者讲述东方红一号发射往事

  据新华社酒泉4月24日电 从机场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从上海专程赶来的77岁老人刘章喜一直盯着窗外的广袤戈壁,思绪早已飘到了46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刺破苍穹。“当时,我是技术助理员,主要负责东方红卫星一号的测试发射工作。”

  没想到,临近发射的前两天,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试时出现了一个问题。老人回忆说:“转电继电器自动跳闸,由外供电自动切到内供电。这是一个很小但又关系成败的细节。”

  卫星上天主要靠自身携带的电池进行供电,消耗电池电量,称为内供电;而在地面测试的时候就需要地面通过外接电源进行供电,不消耗电池电量,称为外供电。也就是说,卫星在地面测试时,转电继电器在外供电状态下才算正常。

  “发射前的一次检查时,我发现转电继电器自动跳到了内供电,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就是卫星还没有上天,电池的电量已经消耗光了。如果将卫星发射上天,电池没有电,卫星根本无法工作。”刘章喜说,随后经过连续24小时的观察,相同的问题没有再次出现,卫星火箭才得以顺利组装。

  1970年4月24日21时48分,当广播里传来“星箭分离,卫星准确入轨”的喜讯时,刘章喜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最后一个离开观察岗位。后来,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被命名为“实践一号”。刘章喜又开始对“实践一号”卫星转电继电器使用情况展开探索。他和同事们不眠不休连续几天地观察继电器工作,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导致继电器工作不稳定。

  最后,他们采取强迫接地的方法,才最终解决了这个看似很小却又非常关键的问题。

  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之前一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升起的地方,举行隆重的庆祝纪念仪式。

  古稀之年的张积华老人应邀参加了纪念仪式。他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我是发射中队中队长,主要负责运载火箭的检查测试、推进剂的加注等工作。”

  老人至今为之骄傲的是,卫星发射当天,他亲自下达了点火口令。“能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这是我人生中最最光荣的一件事。”

  曾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测试工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主任刘庆贵,一生都酷爱着航天事业。退休后,他撰写的《冲天记》《巡天记》等书,用亲身经历讲述属于航天人自己的故事。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亲历者讲述东方红一号发射往事 2016-04-25 1421200 2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