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科学推进
大众创业战略

  创业精神包括了创新导向、主动进取、敢担风险等基本内涵,是各类创业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成为造就令世人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力量。大量实践已经表明,一家具有持续创业精神的企业可以实现基业常青,一个汇聚一大批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的地区和国家可以永葆活力。创业精神是一种稀缺资源,已成为企业和国家争夺的一大焦点。为了充分激发并有效利用这种稀缺资源,我们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高效配置创业资源

  处理好“新创创业”与“公司创业”的关系,高效配置创业资源。在大众创业时代,新创创业活动快速涌现。这个创业群体不仅包括一些刚毕业的青年学子,还包括一批具有一定创业精神的公司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选择离开公司开创自己的事业。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才离开公司自主创业,公司无疑会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持续和增强。作为应对,有公司开始采用公司创业模式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公司创业是公司人员依托公司现有资源(如品牌、渠道、人才、资本等)所进行的创业活动。由于公司创业不仅使创业活动面临较少的资源约束,还更易获得社会合法性,其成功率总体上要高于新创创业。所以,相对一个地区和国家而言,为了更为高效地利用好创业精神这一稀缺资源,既要鼓励和支持新创创业活动,也要引导和支持更多公司实施公司创业活动。这样,一个社会既可以涌现出一批批富有成长潜力的新创中小企业,又可以塑造一大群具有持续活力的国际大公司,形成健康的企业生态体系。

  稳步提升创业质量

  处理好“模仿型创业”与“创新型创业”的关系,稳步提升创业质量。在大众创业时代,创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通过创业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由于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和多层次的,社会上自然会涌现出类型丰富的创业活动。这些创业活动在创新程度上往往会存在较大差别,有些创业活动基本上是简单模仿,有些创业活动则富有创意,无论是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对于创业者而言,选择符合其知识、经验和能力特点的创业模式,可以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属于理性选择,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模仿型创业容易导致“红海”市场,过度竞争在所难免。

  当一个地区和国家出现过多的模仿型创业活动时,其竞争力总体上是低水平的,还会出现新一轮的供给过剩。与此不同,创新型创业富有创意,可能是用新的供给方式来满足既有的市场,可能是用既有的供给方式来开发满足新的市场,也可能是用新的供给方式来开发满足新的市场,本质上是在构筑新的市场供需关系,是在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所以,创新型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倡导和鼓励。

  充分利用创业机会

  处理好“国内创业”与“国际创业”的关系,充分利用创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释放,市场机会与潜力很大,面向国内市场的创业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在快速加大,国内创业的难度随之提升。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的创业机会还会不断涌现。但我们也应该重视国际市场,尤其是对中国创业者而言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市场。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为国际创业活动提供了机会。通讯、交通设施的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也为国际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创业者应该强化全球视野,主动对接,积极在国际市场树立影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天生国际化企业”。所以,未来的创业者不仅需要关注国内市场的潜力,还应心系全球,更加有效地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充分利用大众创业时代正快速迸发的创业精神。

  优化创业社会价值

  处理好“经济创业”与“社会创业”的关系,优化创业社会价值。在大众创业时代,创业活动正在重塑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格局,包括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化。以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经济创业,可以创造新的财富,造就新的企业家群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我们也应该积极倡导社会创业,为社会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土壤。社会创业不追求经济收益,追求的是利用商业模式或经济思维来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包括减少贫困、保护生态环境、改进教育公平等。我们应该看到,即使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国家,社会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扩增。国际经验表明,这些问题的缓解与解决,更多地需要借力于社会创业而非经济创业,经济创业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所以,一个地区和国家应该同时鼓励经济创业和社会创业,尤其是倡导在经济创业活动中植入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关爱。这样,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达成将更具基础和可能。

  协同创业产业体系

  处理好“制造创业”与“服务创业”的关系,协同创业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正努力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这一转型升级过程将十分艰辛,但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一些制造企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与困难,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制造业领域的创业活动可能变得不太受到青睐与重视。但此时的中国制造业更需要创业精神,强化创新投入,积极进取,否则,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能将会不足。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表明,制造创业在中国依然大有空间。在流行轻资产创业模式下,服务业领域的创业活动受到热捧。在中国,服务创业的潜力巨大。从打造和提升新型产业体系看,我们应该引导和支持发展更多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形成制造创业与服务创业的共生共长,否则,过于强调制造创业或服务创业都无法真正构筑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科学推进
大众创业战略
2016-04-25 1416758 2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