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神舟号载人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畅谈航天梦

“对中国航天事业
充满期待”

  本报杭州4月22日讯 (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韩露笑) 22日一大早,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省科技馆就热闹起来,一楼大厅布置的“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展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在一幅长达13米的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时间轴展板前,一位满头银发、身材高大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他走在展板前快速浏览,不到一分钟便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升空、共和国航天事业“破冰”的展板走到了2015年展板尽头。

  “您好,是戚院士吧?”事前“做过功课”的记者立马上前问道。果然,这位银发苍苍的老人正是神舟号载人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精神矍铄,态度和蔼,这是83岁的戚老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记者抓住机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抛向了戚老。

  “您觉得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如何?”“中国目前是航天大国,却不是航天强国”,戚老感慨。“我国火星探测计划什么时候启动?”“按目前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来说,已经可以实现无人探测器到达火星的技术要求,2020年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记者向这位老人抛出了一连串问题。

  在参加完“中国航天日”浙江启动仪式后,戚发轫在省科技馆向现场的“航天迷”们作了一堂以“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为主题的讲座,讲述中国的航天梦。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和眼前的这位老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同时还曾参加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也是“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之一,并执掌设计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帅印。

  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月球探测器、太空飞船……这些航天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漫长艰难的岁月中像戚发轫这样的航天工作者攻坚破难的结果。回眸过往,戚发轫澎湃依旧:“是钱学森将我领进航天的大门。”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当时中国航天领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戚发轫说,想要“小心翼翼穿出大气层”,进入太空,就必须要有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而运载火箭的基础就是导弹,只有导弹研发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将卫星等航天设备“送上天”。

  但当时,研究院里包括戚发轫在内的100多个研究人员,谁都没见过导弹,除了钱学森。从钱学森教授导弹概论理论课开始,到随后漫长的科研探索,数次的失败,数次的跌倒,中国的航天事业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向世人昭示中国拥有进入太空的能力。

  艰苦的科研环境磨练了航天人坚强的毅力,也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凝结成与时俱进的航天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扬帆起航。戚发轫介绍说,目前我国航天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36岁,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战斗力,这让他对中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充满期待。

  “飞天”不仅实现着我国的航天梦,更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通信、导航、遥感已经融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之前专为航天员设计的尿不湿、微波炉也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戚老说:“对未来来讲,地球资源越来越少,我们要有进入太空的更多能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对中国航天事业
充满期待”
2016-04-23 1417828 2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