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景象

匠心传承 皮影有戏

  4月14日晚,海宁市文化馆三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灯火通明,皮影戏绘画班教师徐芦燕正在讲台上讲授皮影戏影偶绘画技法,台下的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

  今年2月,海宁市文化馆开办了首期免费皮影戏绘画班,吸引了来自全市的25位绘画爱好者报名参加。担当培训教师的正是30岁的徐芦燕,她是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钱松的“关门弟子”,也是海宁市文化馆通过“师徒签约机制”培养出来的文化“金种子”。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学员们将跟着她系统学习海宁皮影戏影偶绘画和制作技艺。

  海宁皮影戏已有近千年历史。皮影戏影偶形象鲜明、富有人情味,以“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为主要特点,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南宋特色。2008年,海宁市政府针对皮影戏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决定推行“师徒签约机制”,以此培养新人才,先后有13对皮影戏师徒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师徒协议书。

  2011年,大学刚毕业的徐芦燕通过“师徒签约机制”,拜海宁皮影元老王钱松为师。此后两年多时间里,王钱松的家便成了徐芦燕的“工作室”。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皮影绘画和制作,一步一履关切着徒弟的成长。

  海宁皮影的制作较为复杂,前后共有起稿、过稿、勾墨、上油等10多道工序,师傅总是认真地指导徒弟完成每一道工序。2013年9月,王钱松老人过世,他在生命最后关头,把毕生的皮影制作经验作了最后传承。

  虽然师傅过世多年,但徐芦燕一直秉承师傅传承发扬皮影戏的遗愿,全情投入到这一看似枯燥而繁复的古老行业中,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学习、传承皮影戏。

  本报记者 沈志成

  市委报道组 华敏 摄影报道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8 匠心传承 皮影有戏 2016-04-23 1415547 2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