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结对邵逸夫医院,迎来医疗、管理水平两提升

一家基层医院的蜕变

  前不久,武义人王先生从杭州回到武义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做完血管微创手术出院时,他有些难以置信:“家门口就能看好的病,我竟然还跑去别的地方。”

  王先生的求医路,很多武义人曾经历过。以往患病,有条件去大城市就医,很多人就不会留在本地。如今,这种状况,因为我省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得到改变。2013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与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结对成立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两年多来,邵逸夫医院先后派驻5批、42名管理和医护人员到武义,累计完成专家门诊1.8万人次,开展手术1050例次。

  省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不仅提升当地医疗水平,让武义人不出县城便能看名医,也从管理运行模式和理念上,逐渐改变武义分院每名员工,更重要的是,改变患者看病就医的感受。

  79封感谢信,诉说着改变

  今年初,作为第五批“下沉”专家之一,邵逸夫医院楼层护士长舒妍来到武义分院就任护理部主任。在这里看到的一切,比她想象中好很多:每名护士都了解自己负责的病人情况,她们拿着护理资料,对照每个患者的情况,与他们亲切交流;为了减少填写错误,她们还采用特定代码记录工作;病床上加装了床栏,用来保护高龄和幼龄患者……

  但在两年前,护理部还是个“战区”。走廊和电梯间临时加着病床;因为大量的输液要求,护理人员一整天都在发药、进行静脉注射。与此同时,患者因为护理人员低效的急诊分诊,有时得不到快速诊疗。

  邵逸夫医院规范护理、精细服务的理念,随着下沉护理人员来到了这里。两年多来,武义分院完成18个护理单元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对每个护理环节的考评制定细则,并着力加强ICU、急诊护理团队建设,培养了糖尿病、疼痛、健康教育、静脉管理等8名专科护士。

  改变,患者有目共睹。去年,武义分院收到79封感谢信,对其细心的护理和规范的管理点赞。

  一套新制度,医疗更有序

  武义分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跃平没想到,自己也能站上手术台,独立完成输尿管软镜碎石手术,以及经皮肾镜手术等在周边县市处于前沿水平的手术,“相比专业技术的提升,这两年我改变最多的还是理念。”王跃平说。

  以往,不易做、有风险的手术,让病人去金华或者杭州是很平常的事情。直到邵逸夫医院专家们来到武义,各个科室医生在观摩学习技术的同时,督促自己将新制定的流程规范执行起来。

  去年6月,王跃平成为武义分院19名潜力医生之一,与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赵伟平建立了一对一导师制培养关系。前往杭州进修后,王跃平才真切感受到,渗透于前后端每个环节的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是如何将医院管理变得规范高效的。小到病历书写,大到条例制定,再到每一例手术,都严格遵循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过程。

  随着一批批专家“下沉”、当地医生到杭州进修培训,双方合作逐渐深入。武义分院在制定科室发展计划、仪器购买、教学查房、解决疑难杂症及高难手术解决过程中都植入了PDCA循环。前来治疗的患者多了,医生也觉得医院管理更有序了。

  理念在下沉,服务在提升

  听到医生说“明天就可以回家了”,患者章女士的家属还觉得有些惊讶,从前一天住进来到早上做完输尿管软镜碎石手术,还不到24小时。

  两个月前,章女士因腹部剧烈疼痛被送入医院,诊断查出患有右侧输尿管结石。在省人民医院做完输尿管插管手术后,原本预计这两天还要前往杭州做第二次手术。听说家门口的医院去年就可以做这种手术,章女士留了下来,“没想到在这里手术不仅成功,而且速度也快。”

  这一速度,得益于去年11月在武义分院实行的“日间手术”模式。“平车推进手术室,平车推出,术后一两周出院”的传统手术治疗过程,如今已被颠覆。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等学科的很多手术,都在24小时内安排患者住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待恢复后办理出院。复杂的手术,尽量在48小时内完成。

  “‘日间手术’模式,对医院术前评估流程、就医流程和术后评估随访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武义分院常务副院长陈文军告诉记者。

  现在,武义分院的医生们已意识到,只有实现各级医院服务和管理同质化,才能将病人留在家门口。

  “我们想用10年时间,将邵逸夫医院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植入武义分院,彻底改变县级医院的就医模式,技术与管理双下沉,实现省级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三级联动。”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一家基层医院的蜕变 2016-04-22 1413653 2 2016年04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