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一刻,他们迎难而上
通讯员 郏恬甜 李国庆 袁 艺 本报记者 傅静之
危急一刻,他们迎难而上
通讯员 郏恬甜 李国庆 袁 艺 本报记者 傅静之
萧樟富:遇事刨根问底的国土人
出现村民房屋墙体开裂的现象,地质专家勘查后,给出的初步判断是:山坡上水池渗水,导致地面开裂,不排除未来出现隐患的可能,建议观察。对于这样一个“建议”,你会开启“福尔摩斯”模式,刨根问底寻找问题来源吗?桐庐县分水镇国土资源所萧樟富,就是这么一个“较真”的人。
正是因为他的较真,从而发现重大险情,这才让分水镇城西村受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的62户、233位村民得到及时撤离。
分水镇地处桐庐县西北部,是中国有名的制笔之乡。全镇2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区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由于辖区内群山绵亘,地质环境相对复杂,全镇共有6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23个行政村,点多、面广,防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而负责全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分水镇国土资源所,只有4位老同志,为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身体条件较好的徐银喜和萧樟富挑起了大梁,他们两位分别为新老所长。
去年12月14日一早,萧樟富接到了城西村村委主任龚青山的电话。“村里有两户农房的墙体开裂了,你们赶紧派人来看一看吧!”听到电话那头急切的语气,和对连日降雨的担忧,萧樟富立即赶往现场,并第一时间通知了地质专家。
城西村原本没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墙体裂缝的农房,紧挨着村里的西坞口后山,山上杂草丛生。专家到场勘查后,在半山腰两座水池旁的山体上,发现了3~4处细小的裂缝。
由于并未发现其他明显痕迹,专家初步判断,可能是山坡上水池渗水,引起地面开裂。
即便如此,萧樟富并不放心。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农户田芝莲的家,墙体并没有开裂,但屋内的水泥地面,却有一处不显眼的隆起。10多年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告诉他,这有可能是受后方山体挤压造成的。
心中有疑团,萧樟富更较真了。他再次找到村委干部商量,要求村里再次派人上山,务必从上到下仔细查找每个角落,看看能否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萧樟富的这份责任心,深深打动了村委干部。10天后,天一放晴,村里立即派出5人小组,带着柴刀上山,劈开一人高的树丛,开展地毯式巡查。历经两天奋战后,大伙终于在高出水池20米的山坡处,发现了险情。
“当时看到这个裂缝,我们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问题会这么严重。裂缝带总长至少200米,上下错位约有半米,往裂缝里塞进1米多长的树枝都够不到底。真是多亏了国土所老所长,要是我们没有第二次巡查、未发现隐患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后果会很严重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龚青山这样评价。
冬去春来。今年4月5日,山上的泥土还未干透,记者沿着村民劈开的小路,登上了村后的西坞口后山。山坡上,200多米的裂缝带上,严严实实地覆盖着红蓝相间的塑胶防雨布,间隔不远处,还压了一些木棍防风。
“在裂缝处铺盖塑胶布,可以防止雨水渗漏,减缓滑坡的速度。这是去年12月28日镇政府和县国土局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后,所作的第一步应急处置。紧接着,划危险区、设警示牌、拉警戒线、进行监测、派人巡查、组织受威胁农户撤离等应急避险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龚青山补充。
发现隐患点后,为能尽快治理,桐庐县政府高度重视,经有关单位协调,决定简化程序,将原本耗时近两个月的工程勘查设计招标压缩到15天内,中标的是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正在现场负责地质勘查的该大队工程师邵骏煜,掀开了一处防雨的塑胶布,眼前的裂缝土层上下错位,裂缝口约有足球大小。
邵工认为:“地质灾害突发性强,与雨雪天气和人为因素有关。这几日,测斜仪上读取的数据和农房地面隆起的高度都明显加大,表明坡体还在不断移动。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遇上强降雨,随时会出现滑坡险情,预计土方量在30万立方米左右。”
“很多村民看到这么大的裂缝都吓坏了,原本担心动员群众撤离会有难度,但后来却进行得比较顺利。为了提高大家的防灾意识,我们还挨家挨户送去了‘明白卡’。”说完,徐银喜递过来一张彩色印刷的折页。在这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上,清楚地记录着地质灾害的先兆现象、撤离路线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关心勘查情况,询问安置农户生活……下山后,徐银喜和萧樟富又忙碌起来。
黄邦荣:灾前争分夺秒的监测员
从遂昌县城出发,经过90公里的盘山公路的车程,海拔300多米的大山深处坐落着目的地大熟村。村口一排新盖的两层半楼房,与坡上零星几栋低矮老旧的民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房子是2014年6·27泥石流受灾村民新建的。”村委主任黄邦荣,兼任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他告诉记者,当时这场两小时降雨量上百毫米的特大暴雨,引发了约3.5万立方米泥石流方量,冲毁了11栋楼房的44间房屋,还有18栋楼房不同程度受损。
“好在及时预警和撤离,18户共计75位村民成功避让,这场百年一遇的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同行的县国土资源局矿管科科长王雨民感慨地说,能不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键在于村两委班子的办事能力和责任心。他们当时选择长期驻村的黄邦荣,来担任群测群防员,正是这个原因。
2014年6月27日早上6点半,这个时侯,天应该大亮了,然而,黄邦荣起床后发现,天空阴沉一片漆黑。
“要下大雨了!”脑中闪过这个想法,他立即打电话给起早巡村的支部委员罗发春,“赶紧先去沟口看一看。”
黄邦荣所说的沟口,位于村庄后山的山沟,虽然从未发生过地质灾害险情,但却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据专家判断,沟内两侧存在大量残坡积碎石及泥土,一旦遇上强降雨,容易引发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巡查监测范围。
离沟口约百米范围内,就有一个自然村,住着7户山民。一旦发生险情,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直接威胁。
时间紧迫,罗发春赶忙骑上他平日里走村串户的电动车,沿着溪沟西侧的堤坝一路狂奔。天空骤降暴雨,连雨伞都撑不住。
临近沟口,就能听见不远处传来轰鸣声。罗发春发现,原本平缓的小溪流,已经出现了洪水挟裹着石块往下冲的险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情况危急!他即刻用电话向黄邦荣报告。这时,溪沟对岸,一对70多岁的夫妻也觉察到异样,爬上了房屋2楼。“你们的房子可能要被冲毁了,赶紧出来,往山上跑!”罗发春朝对岸大声喊完话,又冲进一旁的水电站,当时一对父子还在屋内,孩子父亲正在作业,不肯听从劝说撤离。
眼见洪水已经漫进水电站,罗发春赶忙拉着父子俩往外跑。而就在撤离后的几分钟,泥石流狂泻而下,位于最上方沟口附近的几幢房子瞬间被冲毁。
而此时,黄邦荣已紧急通知两委班子成员,忙着组织溪沟附近的村民转移。
“每次降雨前,县里都会发来预警短信,我们也会随时保持警惕。从发现险情到泥石流冲下来,前后也就半小时。”黄邦荣回忆道,当时,泥石狂泻,田屋被毁,汪洋一片。
由于外面的救援人员进不来,村里只能积极开展自救。灾害面前,村干部全然不顾自身安危,或拉或背着受灾村民,将他们一一安置到避灾中心。村民俞宜奎告诉记者,他家里有12个人,房屋4间,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大水,好在村干部及时将一家人转移了出来。
在救援过程中,还发现了88岁的老人李玉娇,被困自家房屋的2楼。那时的水势已经没至胸口,闻声而来的罗发春迅速背起老人,向外转移。
直到中午,洪水才慢慢退去。为了防止村民再次进入危险区域,村干部和党员还自发组织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在受灾区域路口设防。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处灾难发生的中心,泥石流遗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靠近沟口,一块红底白字的地质灾害警示牌分外显眼。一旁的村民指着几块巨石说,起码都在3吨以上,足见那场泥石流的破坏力。
“地质灾害过后,村民的防灾意识增强了,一到下雨天,发现问题会主动打电话通知我们。目前我最大的希望,是能尽快确定灾害点的治理方案,抓紧整治,这样下雨天大家都不用提心吊胆了。”黄邦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