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科创中心促专家企业携手创新

温岭为企业植入智慧大脑

  本报讯 (见习记者 丁珊 市委报道组 周旻澍 吴敏力) 早晨8时30分,今年70岁的林春富便准时到温岭科技创业中心“堵”人:“梁院长,我们研发的自动切豆干机遇到最后一个难题,切豆腐干没办法切均匀。帮我支个招吧!”

  林春富是温岭永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连续二十多年从事豆制品生产相关设备的研发,自动豆腐衣机、全自动老豆腐生产线……虽然具备创新意识,但他仍常因缺乏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而面临研发难关,以往只能靠自己和技术人员苦思冥想、熬夜攻关。不过,这次他虽然心情焦急,但并不担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有机械领域专家坐阵。

  他求助的对象,是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梁利华。果不其然,交谈两三句后,梁利华便号准脉:“这是常见的定位面难以找到问题,可以利用视觉系统的校正来调整刀具的方向和角度。”梁利华当即和老林约定,下午去公司走一趟。

  上述场景如今在温岭并不少见。今年1月,温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成使用。不到3个月,该中心便已成功引进各类机构14家,包括7所大学、2个研究院、4个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和1个研究所。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不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纳米,也为温岭企业迈向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

  如何通过污泥脱水卧螺离心机使水质达标,得以二次利用?这个问题,困扰了浙江三拓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福增整整两年。8万公里的奔走探索,上百次的实验,1000多万元的研发投入……走进企业车间,记者看到,二十多根试验失败的废钢柱堆放在角落。从中可以窥探,这段研发之旅,张福增走得并不容易。

  通过科创中心的牵线搭桥,三拓重工获得专家团队的帮助,在这两个月实现了技术突破,不仅水质远高于再利用标准,且产品转速达每分钟3600转,比德国制造的最先进的同类设备还提高每分钟100转。张福增对未来充满期待:“绿色环保的污泥脱水卧螺离心机,目前还在后期改良中,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

  “高端技术、人才等要素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温岭科创中心平台将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同时让政府在技术创新中不缺位、不越位。”温岭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引入的科研院所,可以利用自身所长,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电脑上利用软件制造产品的三维模型,再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内,不到3个小时产品便呈现眼前。这是记者在中国计量大学的3D打印中心看到的一幕。原本至少需要半个月才能开模成型的产品,通过3D打印大大缩短了研发的周期和降低了成本,受到温岭本土的摩托车零件、塑料日用品等制造企业的青睐。

  据了解,为吸引和集聚高端要素,温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除了免费提供不小于5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还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作入驻企业绩效考核奖励。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服务机构,政府按三年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今年一季度,科创中心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28项,签订合作合同18项,其中与7家企业签订‘机器换人’装备设计研发或产品创新设计项目合同。”温岭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温岭为企业植入智慧大脑 2016-04-20 1027503 2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