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省人民医院托管海宁市中心医院3年“输血”更“造血”

小城来了“不走”的名医

  编者按:2012年底,浙江省委作出“双下沉、两提升”的重大决策,着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补齐民生短板。

  三年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团队下沉到了基层医院,不仅治愈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疾病,也消除了许多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心病。本报记者来到医院,走近患者和医生,倾听和记录来自浙江医改一线的故事。具有浙江特色的医改,正在持续加载人们对健康浙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海宁市中心医院,抢救的生死时速,每天在这里上演。急救能力是医疗技术水平的试金石,昔日这里几乎没有急救能力,如今已成功抢救多名重伤患者,这一改变,得益于2012年12月省人民医院跨区域托管的大胆尝试。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带来了深刻蜕变。

  小医院建成两“中心”

  行走在占地87亩的海宁市中心医院新院区,19层的大楼傲然挺立。从省人民医院派驻到海宁市中心医院做院长的胡智明告诉记者,新医院的建设共投资3.5亿元,有床位600张。而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该院“浙北微创外科中心”和“浙北泌尿肾病中心”的建立。

  2015年7月9日,海宁与省人民医院签订了深化合作协议,省人民医院直接以资金注入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注资5000万元,分批下拨到海宁市中心医院,大力打造“浙北微创外科中心”和“浙北泌尿肾病中心”。

  在浙北泌尿肾病中心,家住海宁许村镇的尿毒症患者郭云根感慨良多。

  “过去,到杭州乘车24元,吃饭16元,透析一次近500元。省到不能再省,一年也要花费11万元,诊疗费只能报销50%。”现在郭云根每周三次到浙北泌尿肾病中心做血液透析,本地就诊能报销80%,一年自费不到1万元,而享受到的就是先进的金宝热消毒双级反渗水处理系统、一流的血液透析机。

  据海宁市中心医院统计,“双下沉”后,医院服务能力、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较托管前一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数据显示,2015年,市中心医院门急诊人次为51.51万,较托管前增长85.81%,住院人次为1.45万,较托管前增长115.42%;微创手术从一年35台次增至1253台次,三四类手术从一年972台次增至2253台次。

  师徒结对,授人以渔

  胡智明介绍:“从2012年起,我们派出10多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常驻当地进行技术支持。2013年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们想再用5年时间,晋升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引导当地居民形成在基层就医的习惯。”

  “输血”的同时更在 “造血”。两年前,海宁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陶亮正式“拜师”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谢志杰。现在,他在腹腔镜下缝合一针用时不到1分钟,已能娴熟地操刀20余种微创手术。

  “几年前,我根本不敢实施腹腔镜下缝合的微创手术。”师徒结对后,陶亮格外珍惜在谢志杰动手术时给他当助手的机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很多患者来说是福音,但对很多缺乏经验的医生而言就是挑战。”陶亮说,每次谢志杰主刀,他就紧盯师傅的“一举一动”,把关键要领默记于心,再利用休息时间,使用腔镜模拟器强化训练。

  海宁市中心医院的“导师制”工作,将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内科、儿科等科室的14位专家与当地26名临床青年医生确定为师徒关系,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带教。

  此外,对新录用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送到省人民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由合作的医院负责;继续选派医院骨干和科室负责人参加省人民医院轮训;更多年轻医生的成长得到鼓励,在职读研究生并获得学位的医生不仅可报销学费、还会额外获得奖励……深度合作,为海宁百姓带来了实惠。

  一沉到底,服务零距离

  “看病不用往城里跑,每个星期还有市中心医院的专家来坐诊,跟城里的大医院没啥两样,而且收费还便宜。”在许村镇许巷卫生院住院的郑桂月说,一场急性阑尾炎手术,让她对乡镇卫生院刮目相看,“排长队、挂号难的麻烦省了,转诊及时,要不然开刀还要等!”

  郑桂月说出了很多农民的心声。“沉到底”的背后是服务“零距离”,从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再到村级卫生室,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两套机制建立起来的“县域医疗联合体”为市民寻医问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海宁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域影像、消毒供应、临床检验、心电会诊、病理诊断及肿瘤治疗六大中心,实现了患者“足不出镇”享受高质量诊断服务。2015年,海宁市区域影像中心诊断4.3万余人次;临床检验中心自6月运行以来检验标本10.6万余件;心电会诊中心自7月启用以来诊断反馈心电图4700余份,包括10例“心肌梗死”在内的50多例疑难病例得到及时确诊……

  海宁市卫计局局长陈培玉介绍,海宁打造了一个省、县(市)、镇、村四级医疗联动体制,90.9%的海宁群众实现县域内看病就诊。

  陈培玉介绍,下一阶段,海宁市将围绕“双下沉、两提升”着力在建长效机制、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满意度几个方面加大力度,除了进一步落实“深化合作协议”,还将重点加大专家医生“师带徒”力度,促进本土年轻医生尽快独当一面,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和医疗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创新医疗服务方式和内容,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小城来了“不走”的名医 2016-04-20 1341095 2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