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省级医院3亿元资金下沉至8家县级医院
打造11个专病治疗中心
本报记者 邓国芳
在丽水缙云县,50岁的农民马国忠,每周五都会骑着电动自行车进城,与省城名医蒋智军“亲密约会”。动过肝癌手术的他,把后续康复诊疗放心地交给了缙云县人民医院。在他看来,该院增挂的两块新牌子,是山乡百姓就医的最大信赖。
两块新牌子上面,分别写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缙云分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中肿瘤中心”。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中肿瘤中心正在抓紧筹建,4月28日就要亮相。这个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缙云县政府各自出资2000万元共同建设的专病治疗中心,是我省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又一成果,也让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有了现实基础的依托。
去年至今,来自7家省级医院的3亿元资金,已陆续下沉至浙江各地的8家县级医院。眼下,11个由省级医院领衔打造的专病治疗中心,将把更多像马国忠这样的患者留在县域内就诊,免去他们外出求医的舟车劳顿和较高的费用。
从2360多名医生下沉,到3亿元资金下沉,“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步步深入,浙江医改再起新风。
从分院到中心:
名医名院常驻家门口
跨过钱塘江,来到嘉兴海宁市,记者听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去年底,一位叫戴晓红的嘉善患者特地跑到海宁市中心医院,请省人民医院医生主刀,做了胰体尾切除手术。手术非常顺利,当晚病人就收到了“肿瘤良性”的短信通知。戴晓红说,在海宁动手术,不仅方便,费用也节省很多。
这台手术的背后,意味着一个合作办医新模式的诞生——省人民医院和海宁市中心医院携手创办浙江省人民医院浙北微创外科中心。其中,省人民医院不仅增派专家名医,更投入资金用于中心购买医疗设备,并主导未来10年的运营。
不仅如此,在崭新的住院部3楼,28台全新的血透机服务着当地患者。这个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血液净化中心,同样由省人民医院注资建造和托管,其各项技术和服务标准,也完全达到省级医院水平。“两大中心建设,省人民医院共出资5000万元。”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胡智明说,从出人到出资,双方的合作正在深入。
从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分院”到“两大中心”,意味着名医名院真正在海宁落地生根。如今,已有超过90%的海宁人,选择在当地安心就诊,分级诊疗效果显著。
此刻,在浙江的中部、西部、北部,由7家省级医院领衔创办的11个专病治疗中心,涉及心血管介入、微创、泌尿外科、血液透析、肿瘤、消化、脑血管等7个学科,其目的是要把基层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都能在家门口治好。
从托管到合办:
基层医院增添新活力
在山乡缙云,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潘良想用毕生的努力守护当年返乡从医的初衷:当山乡百姓生病时,不必忍着病痛,赶到杭州等地去求医。带着这份信念,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终成缙云医疗界的“小李飞刀”。
然而,手术做得很漂亮的他,一度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基层医院既留不住病人,也留不住医生。“医生刚成熟得力,就调走了;病人刚查出问题,就转院了。”他感慨地说,基层医院发展,仿佛遇到“魔咒”,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这一现象。
如何打破“魔咒”,让基层医院强起来?得知浙江“双下沉、两提升”要扩面,缙云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县人民医院,多次前往杭州,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接,希望通过植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基因,破解县域就诊率只有60%、人才和病人不断流失的困境。
2015年9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缙云分院挂牌,浙中肿瘤中心项目同时签约。去年10月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蒋智军,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缙云分院常务副院长的身份,带着11位同事来到了缙云。他们的目标,是要让基层医院“活”起来。
半年来,围绕筹建浙中肿瘤中心,积极开展多学科诊疗,创建八大创新团队,不断引入新的医疗技术和手段,如今的缙云县人民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原本想调走的年轻医生,主动选择留下,加入浙中肿瘤中心。
“软硬件同时提升,希望县人民医院越办越强。”李潘良充满期待地说。
从杭城到县城:
城市医院收获新领地
每周,从杭州去山清水秀的湖州安吉负责当地县中医院的运营,是省中医院院长助理王慎鸿颇为“上瘾”的工作模式。省中医院安吉分院怎么发展?浙北腔镜中心、浙北心脑血管病中心如何建设?这些问题,在他的脑海里都有鲜明的答案。
两大中心,倾注着省中医院4000万元的资金投入和王慎鸿等人的心血与智慧。作为创新的合作办医模式,中心的技术力量不仅来源于省中医院、安吉县中医院,更将集结安吉县最优秀的医卫人才。“分院将是县城里的名医院。”王慎鸿说。
从杭城到县城,11个专病治疗中心的诞生,意味着省级医院“人、财、物”的全面下沉,更意味着在“双下沉、两提升”的激发下,城市医院已开始向下寻找新领地。优质医疗资源如何下沉到位,城市医院如何避免横向扩张,这两大问题亦可迎刃而解。
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投资8000万元,与武义县政府合作,在武义县人民医院创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中微创中心。双方初步商定,合作期内,武义分院每年按照全院业务收入增量的2%至3%,向邵逸夫医院支付微创中心项目管理费,当收入增量小于5%或大于15%时,管理费支付比例另行协商决定。
很显然,这种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办医新模式,就是要把基层医院的发展与城市医院的效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城市医院才会提高积极性,舍得把好的医生派下去,舍得把好的资源送下去。
“‘双下沉、两提升’的目的,就是要‘强基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伟林认为,只有基层医院强了,分级诊疗才能实现,大医院才能集中精力攻克疑难杂症,错配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才有希望彻底扭转过来,“这是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医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