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生态

东海问渔
重在保护

  象山港马鲛鱼产量越来越少的消息,让无数人叹息,从过去一种便宜常见的海产品,到现在数量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有人感叹今后要吃到优质的海鲜越来越难了,更有人忧虑,在东海,在我们家门口的浙江海域,还有多少渔业资源?

  近年来,东海鱼类资源不断枯竭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去年在舟山采访过一位从事渔业生产50多年的渔民,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大黄鱼产量太大,加上交通不便,很多大黄鱼堆在码头卖不出去,那时候,很多杭州市民还会用大黄鱼做成鱼干、酥鱼等,然而,到现在,野生大黄鱼已经基本绝迹,它已从寻常人家的普通菜肴成了一道“珍馐”。

  其实,不仅像大黄鱼这样的优质海产品已经基本衰竭,带鱼、小黄鱼、马鲛鱼等过去更为丰富的海产品也在不断减产。

  海还是那一片海,只是,人们对海洋资源的欠账越来越多。

  据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去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省海域共有约280万吨的可捕量,而事实上,现在每年的实际捕捞量在330万-350万吨。

  捕捞量不断增加,渔民集体非理性捕捞是最主要的原因,渔船越来越多,渔船动力不断增加,捕捞技术越来越先进,甚至连硬币大小的鱼都不放过。另外,还有外省渔船禁渔期捕鱼、国家明令禁止的电鱼在部分地方还存在……这些都导致了各种鱼类的减少。

  鱼类不断减少、渔业资源不断枯竭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各界和各相关部门重视。从1995年开始的东海禁渔已实行了20年,时间也从开始的两个月到现在的三个半月,效果已经不断显现。

  近年来,各地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打击非法捕捞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海洋生态修复工作也在进行。全省沿海各地还积极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到2020年,浙江渔场将建15个海洋保护区、9个产卵场保护区、6个海洋牧场,预计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00亿尾(粒)。到时候,浙江渔场资源水平有望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那些离我们远去的鱼儿,终究会游回来。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7 东海问渔
重在保护
2016-04-19 1310796 2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