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浙派人物画代表李震坚艺术展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

为人民造像 为时代立传

  北京,天空一片蔚蓝。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美术馆和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承办的“李震坚艺术展”,4月17日至26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整整3个展厅,展出了“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李震坚的人物画主题创作、水墨人体、山水花鸟和素描速写作品近200件。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李震坚先生扎根生活、讴歌人民的艺术人生,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笔墨追随时代

  两天来,中国美术馆内人头攒动,人们通过一幅幅作品深深感受到,以李震坚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是多种力量的碰撞、激荡和交融——在潘天寿、吴茀之等老先生的指导下,浙派人物画创造出既吸收外来营养,又继承民族传统,糅合山水花鸟技法、保留文人画笔墨情趣的新风格。李震坚因其扎实的中国画功底和对西洋绘画的吸收,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之一。

  展厅里,光束下,人们跟随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的解读,一条清晰的李震坚艺术之路展现眼前——他的绘画作品大致可分成三类:下乡与课堂写生画、创作、水墨人体,其中下乡写生作品最为精彩。李震坚非常重视生活的感受,除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又远赴安徽、江西、福建、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等地,每到一地都认真写生,留下几十本大大小小的速写本,以炭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等各种工具记录了所见所闻。

  素描写生作品《陕北老汉》《雁荡山写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李震坚常常告诫学生,作画要爱字当头,爱生活、爱人民、爱艺术;情动于中,情动则辞发,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来。李震坚的学生、著名画家刘国辉说,老师一生的艺术实践就是身体力行,他对艺术、对生活、对周围的人充满热爱与激情,因此总能敏锐地感受到对象身上潜藏的美,并艺术地将其表现出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毛建波回忆道:“1960年,李震坚先生从井冈山革命老区回来,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井冈山的斗争》从起稿到完成画了好几遍,画中很多人物都由写生而来。”这是一幅大场面、多人物的作品,表现冰天雪地中隐藏在山洞里的游击队员,得到情报准备出击。李震坚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过革命战争,但能够准确把握游击队员的形象。李震坚的学生、著名画家吴山明说,《井冈山的斗争》为了表现天寒地冻的环境,画里有很多雪景是用矾水、白粉与水墨交融画成的,现在用矾水、白粉等特殊材料作画不稀奇,当时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井冈山的斗争》发表后好评如潮,曾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参加全国美展,参加欧美、亚、非、拉国际展览……

  用生命画精品

  李震坚先生的长子李邨介绍说,李震坚1922年出生于缙云县河阳村,幼时就表现出一定的美术天赋。1947年秋季,经过努力,李震坚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并得到潘天寿、黄宾虹、莫朴等人的教诲。1950年7月,李震坚毕业留校,兼任绘画系教学辅导工作。此后,李震坚一直任教于这所有“中国画大本营”美誉的著名学府,并成就了绘画事业的高峰。

  在毛建波看来,与浙派其他先行者一样,李震坚先生较早形成了自身的绘画风格,而风格、技法的形成,都是他在扎根生活的探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1954年6月,敦煌艺术考察队的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人,在敦煌莫高窟待了3个多月,在几百个洞窟中考察、临摹,悉心领会传统绘画的精华。在敦煌3个多月,李震坚认真参观,记下许多切身感受,又选择优秀洞窟壁画细心临摹,收益良多。1959年,他又带学生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历代人物画杰作,饱览《清明上河图》等历代真迹,临摹李唐《采薇图》等作品。

  “可以说,李震坚先生的主要成就是肖像画,包括肖像写生,他给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留下非常多的写生范本。”吴山明回想当初仍激情难抑:当年几乎所有美院学国画的学子都临摹过老师的《维吾尔老人》。“你们看,《维吾尔老人》本身线条很少,但以线的组合来表现人体的动态与厚度,老师做到了,他是真正用生命在画画。”

  从这次展出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他的人物画多以代表人民大众形象的工农兵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为多,作品充满了大自然的生趣美感和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怀。李震坚在创作中乐于表现劳动人民形象,提倡面向生活,创作出《风浪中成长》《妈妈的新课题》等一大批现代人物画名作。纵观李震坚各个时期的创作,始终呈现出热爱生活、心怀人民的情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热爱绘画艺术,潜心艺术教育,为之奋斗一生,成就卓著,桃李满园。

  作品捐赠美术馆

  对于中国画画坛,李震坚先生一系列描绘人民的杰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正如毛建波所言,在水墨人体绘画创作领域,李震坚称得上是一位初创者,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技法,在那时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往往要走很多弯路才能摸索出可行方法。李震坚张扬人物的生命气息,强调人体的健壮,强调人体的自然美,人体画得很厚,以线条勾勒轮廓,讲究人物本身色彩的浑厚,细微之处画得非常生动。

  斯舜威深情地说,1992年李震坚先生逝世后,他的家人曾先后向浙江省博物馆和缙云博物馆各捐赠了100余件李震坚人物画作品。2014年8月,李震坚家属再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李震坚中国画、素描速写等作品共计4028件,这是浙江美术馆接受数量最多的整体捐赠,也是继上世纪50年代黄宾虹先生捐赠以后,我省最大规模的一次捐赠。这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对研究李震坚艺术成就和中国当代人物画创作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浙江美术馆将通过研究和展览,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李震坚先生的杰出成就,发挥藏品的社会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派人物画。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为人民造像 为时代立传 2016-04-19 1308715 2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