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双下沉、两提升”缓解基层看病难

  有一件事,是全国性甚至世界性难题,浙江已经攻坚了十多年。

  这件事,是复杂而又敏感的改革“硬骨头”,却是民众呼声最高、最热切期盼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个难题,怎么破?2002年到2007年,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亲力亲为抓医改,加快推进“卫生强省”建设,着眼于全民公平享有、缩小差距、维护公益性,指出要“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

  十多年来,浙江不仅是全国第一个把健康卫生融入执政理念的省份,医改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以“药品零差价”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的基础上,浙江继续追问:如何让基层群众生小病少往大城市跑,尽量在县域内解决?如何让浙江群众患大病后少往北京、上海跑,尽量在省级大医院治疗?

  2012年底,浙江省委作出“双下沉、两提升”的重大决策,着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补齐民生短板。

  三年间,浙江谨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跨入“十三五”,浙江也没有仅仅把医疗卫生看作普通的民生工程,而是提高到发展全局的高度,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

  具有浙江特色的医改,正在持续加载人们对健康浙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除“心病”,改出获得感

  这两年,杭城很多大医院,都配了一辆长途班车。常常见到的一个情景就是,周日下午,就在大多数人还在享受休闲时光之际,医院的门口开出一辆载着十几名医生的班车,奔赴县级医院。过去一年,浙江共有15家省级医院1990名医生“沉”到了县城医院坐诊。

  这一辆辆班车,加快的是优质医疗资源走向县城乡村的速度。越来越多的专家团队下沉到了基层医院,不仅治疗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疾病,也消除了许多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心病。

  90分钟!前不久,建德市乾潭镇邵家村75岁的老人祝心,在家门口体验到了“双下沉”带来的深刻改变。那天,他突发心梗,乾潭镇卫生院院长立马联系了浙医二院建德分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相鹏,迅速集结起医疗团队,同时将老人转诊至浙医二院建德分院急诊室。从老人发病到医生打通堵塞血管,用时90分钟。

  3000元!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56岁的农民唐七良,去年7月发现肝癌复发,听说柯城区人民医院现在是省肿瘤医院的分院,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了家门口医院的手术台。没有直接开大刀动大手术,只是做了微创介入,整个治疗时间不过半个小时,除去报销、大病补助,老唐只付了3000元左右,而如果到省城大医院,起码要自费六七千元。

  节省的时间和费用,不仅折射出医疗资源的重新布局,也浓缩着群众真切的获得感。截至目前,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已实现对26个加快发展县合作办医的全覆盖;15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39家市级三级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医,实现对全省90个县(市、区)的全覆盖。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双下沉、两提升’坚持了需求导向,是受到群众欢迎的一件民生实事;坚持了问题导向,是解决当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一招;坚持了改革导向,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省委书记夏宝龙说,“穴位找准了,就下决心撕口子,这条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为了将“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落到实处、建立长效机制,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支持开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省级医院和基层医院;2014年,下发《浙江省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考核办法》(试行),量化评价指标,明确效果指数;2015年,浙江将“双下沉”列为省委2015年重点突破改革项目,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城市医院人、财、物的有效下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如今在浙江,不管在海岛或是山村,越来越多老百姓“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县域皆有名院、县院皆有专家”已经成为现实。

  县域内就诊率,向90%冲刺

  “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的目标指出:到2017年底,城市公立医院普通门诊量逐步减少,实现90%左右的患者在县域内诊疗。

  在浙江的不少县城,若干个变化颇具深意。在建德,浙医二院建德分院是我省首家启动“双下沉”的医院,依托浙医二院心血管学科优势,眼下医院与建德市联手打造“浙西国际心脏中心”,总投资6.5亿元;

  在缙云,县政府与浙医一院共建浙中肿瘤中心,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缙云县人民医院打造成区域一流的肿瘤中心;

  在海盐,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正式在托管的海盐县中医院挂牌“浙北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中心”,带着1000万元资金“下沉”,致力于提高海盐县乃至周边县市的胃肠疾病诊疗水平……

  这些“中心”,是由“双下沉”带来的更紧密的合作方式。城市三甲医院可安排存量资金,与县级医院针对当地病种结构、医院基础、人才结构共建特色专科或专病中心,并向周边辐射,以分院的形式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目前,县级医院业务水平和学科、专科建设、急救能力明显提高,Ⅲ、Ⅳ类手术台次增加了61.5%,微创手术从几乎未开展到全面开展,平均每家医院建立专科、亚专科4个,近年来县级医院新增龙头学科30个。

  海宁斜桥镇的五星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斜桥镇中心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院长姚志强告诉记者,自海宁市中医院、斜桥中心卫生院以及五星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三级医疗联合体以来,这个小小的乡村卫生室,已先后来了5位在当地知名度相当高的专家。

  “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打造了一个省、县(市)、镇、村四级医疗联动体制,为优质医疗资源再‘下沉’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海宁市卫计局局长陈培玉说。

  如今,不可小瞧县级医院。它们犹如星星之火,把县级医疗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向乡镇和村延伸,通过“二次下沉”的方式,让更广泛的人群受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双下沉”其实给基层医院留下了一支“不走的”省市级专家医疗队。目前,县级医院通过建立县域医学影像、临床检验、心电检查、慢病管理等区域共享中心,设立基层住院分部和专家门诊,定期下基层带教查房,构建技术协作合作体等多种形式,初步实现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对乡镇的全覆盖。

  据统计,全省县域内就诊率在2014年提高近5%的基础上,2015年又上升了3.09%。其中,桐庐县达到93%,海宁、海盐等地已接近或超过90%。

  分级诊疗,效应逐步显现

  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丁青,已经“下沉”海宁市中心医院(原海宁三院)整整三个年头。这些年,他牵头建立泌尿外科,从普外科收了两名徒弟。

  今年,丁青就准备做好两件事,一件是争取让两个徒弟完全“出师”,成为称职的基层泌尿外科医生,学会做绝大多数的专科手术;另一件事,是通过义诊、讲座、手术等方式推广女性“尿失禁”的就诊意识。

  “这些年的基层‘下沉’工作让我更能‘沉’下来了。我更有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些问题,像有关医疗技术、科室发展、人类健康。”丁青说。

  一位医生的感言,也代表了浙江未来城市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作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普通门诊分流到下级医院去,主攻医学科研、重点学科建设和疑难危重症诊治,留住往上海、北京跑的病人。

  毫无疑问,浙江“双下沉、两提升”的最终指向,就是实现分级诊疗。省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表示,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下沉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奠定了基础,把诊疗秩序建立起来,再通过机制引导老百姓转变观念,“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才会水到渠成。

  事实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已经在浙江铺开。目前,全省共有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嘉兴市、台州市、丽水市等7个市、47个县(市、区)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覆盖了70%的地市和近50%的县(市、区)。试点地区普遍建立医院对医院的点对点双向转诊信息平台或县域内双向转诊信息平台,让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切实感到分级诊疗便利。

  比如,在宁波市北仑区,通过无缝“互动式”双向转诊,2015年1月至10月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至区人民医院病人近300人次,区人民医院下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病人3700多人次,以前双向转诊上转下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双下沉”三年间,分级诊疗的效应有了显现,城市医院门诊量增速开始放缓。截至2015年底,在杭省级医院门急诊量8家出现下降,2家增幅下降,最大降幅达5.38%。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双下沉、两提升”缓解基层看病难 2016-04-18 浙江日报2016-04-1800008 2 2016年04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