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当成家来建
赵路
500米长、30米宽,浙大路并不“大”;4个月的整治,工程的时间也不长。为什么这条连接杭州景区和著名高等学府的道路,能炼成百姓眼中“最美浙大路”?
“道路是城市的家具,要把城市当成家来建。”在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主任梁旭看来,过去100多天发生在浙大路的变化,成了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的确,在西湖区采访时,笔者听到最多的,是“家”:“家装标准”——将家庭装潢中才会用到的材料和工艺,运用到人行道板和楼房立面上;“家庭会议”——政府部门、施工方和老百姓,像家人一样坐下来商量,一起商讨施工方案;“家庭决策”——根据施工方案结合老百姓的意愿,工程及时调整、改进……
政府把居民当家人,“家人”主动参与“家庭”建设:立面整治就像家里刷墙壁,什么颜色居民发言;道路提升就像家里铺地板,质量不合格居民来监督;安装雨篷就像家里添桌椅,怎么安装居民积极提议……
“家庭”各方成员形成的合力,让浙大路的整治工程进入了良性循环: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确立后,老百姓的满意度高了,对整治工程的怨言少了;集群众智慧的整治工程变漂亮了;严格的要求和监督,让施工质量提升了,最终成就浙大路成为整治提升的“样板路”。
“8个入城口、38条城市道路、500多幢房屋立面整治……我们与设计单位一起逐条路、逐幢房子查看,对道路、立面、屋顶、入城口、城中村、美丽乡村等设计方案,多轮比选,先做样板,专家认可、百姓喜欢、集体决策,全力推进。”西湖区委书记王立华总结出来的秘诀,体现了当下政府工作的要义:群众参与,事半功倍。
过去,道路改造提升“好”了,往往指的是完成了、收工了;而现在,道路改造“好”了,是质量出色,群众满意。同样的一个“好”字,含义天差地别。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浙大路的整治工程,再次验证了这句话。这句话,不只于当下,更是未来城市管理中要坚持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