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更在楼市外
——嘉兴楼市去库存调查
本报记者 方臻子
杭州楼市“金三”的井喷行情,如巨石投江,“涟漪效应”波及全省。就在市场目光聚集在一二线的喧嚣时,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数据传来——嘉兴,浙江库存压力最大的设区市之一,创下了9年来住宅月成交量新高。日前,记者走进嘉兴,一探这春风背后的故事,发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左右开弓,改革妙招与市场逻辑同向演绎了一曲“春之声”。
功夫更在楼市外
——嘉兴楼市去库存调查
本报记者 方臻子
楼市春风 吹进小城
嘉兴,杭嘉湖腹地,鱼米之乡,民风淳和,北临上海,南接杭州。然而,这座富饶宝地环绕的小城,却一直是片楼市“洼地”。有人认为嘉兴属于三线城市,也有人认为就平均房价仅七千冒头看,这里只能算四线城市。“大树底下不长草”,嘉兴人常以此自嘲:紧邻沪杭两大楼市重镇,嘉兴缘何成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即便如此,在“前期刺激政策”驱动下,嘉兴未能免俗,积聚了天量楼市库存。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嘉兴市区商品房可售面积为661万平方米,去化周期28.7个月,其中商品住宅可售面积323万平方米,去化周期也超过18个月,去库存压力全省最大。
可喜的是,3月的“春风”也吹进了洼地。这些天,在嘉兴市行政政审服务中心房产交易分中心,每天早上6点多,就有人在排队领号了,有购房者,最多的还数房地产销售和中介。“我已经来排过好几次队了,上午的号8点半放,最迟7点必须到,领不到号可就白跑一趟了。下午也一样,中午就要来排队,号几乎被秒杀。”一名正在替客户排队的中介告诉记者。
排队,是因为3月的嘉兴楼市行情,突然井喷了。根据嘉兴商品房在线销售备案管理系统数据显示,3月嘉兴市本级成交各类商品房约3164套,日均成交102套,环比今年2月上涨143.20%;同比去年3月的涨幅达72.71%,也是自2012年11月以来单月成交量首次突破3000套。其中,商品住宅成交备案约2532套,环比暴涨229.26%,同比猛增146.54%,创9年来历史新高。到3月底嘉兴商品房库存12.9万平方米,去化周期26.6个月,还摘掉了全省库存去化时间最长的帽子。
对市场风向来说,二手房的反应最为灵敏。据嘉兴本土知名中介“超越地产”统计,近期客户量增长了一倍,大部分为需求方。“就是从减免‘双税’发布这一天开始的,买房人突然变爽快了。”这是“超越地产”纺工路店店长沈凤珍一个多月来最强烈的感受。
“上海、杭州等周边房地产市场火爆情绪,感染到嘉兴了。”嘉兴市住户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节后,一系列新政接踵而至,“百姓换房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刚需也被大量释放出来了”。
一减一加 按需调节
佳源东方都市的总经理高鑫告诉记者,现在楼盘还在亏本去库存。
“东方都市”2011年拿地,2012年开盘一度热销,2013年底房价达到7200元/平方米的顶峰,2014年开始降价销售只卖六千多……可谓经历了楼市的起起伏伏。现在,借着新政的东风,每天又有十多组客户去现场看房了,以刚需为主,剩下的一百多套公寓的去化似乎已不成问题,“但之前房子难卖,融资成本就一直增加,现在卖7200也只是为了跑量去库存。”
“跑量去库存”一语道出嘉兴楼市“暖风”起于供需两端的“加减题”:减少供给、增加需求,双向发力,多措并举,调整供求关系。换句话说,在库存量已经超出了需求量的城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从源头上控制土地供应量和开发量,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去引导需求,化解库存。
先说嘉兴做的“减法”。在考虑本地商品住宅去库存情况等综合因素后,嘉兴市本级放缓国有建设用地供应。2015年实际供地面积约为249.9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23.25%,在此基础上,约199.62万平方米的成交面积同比下降约28.44%,对比2013年疯狂的335.16万平方米近乎“腰斩”。这一年,嘉兴71宗地块的成功出让的土地中,涉宅用地仅占16.14%。2016年一季度,嘉兴总共只推出了2宗涉宅用地,土地成交面积约9.38万方,成交量创下近四年同期新低。同时,大幅减少商品房批准预售,1至2月,全市和市本级的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同比缩减五成。
再说“加法”。嘉兴进一步提高公积金制度受益面,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非公企业建缴,支持农民工、新居民进城购房。除此之外,去年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先后出台提高住房贷款最高额度、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取消二手房评估手续、实行省内异地贷款等近10项惠民新政。仅以异地贷款为例,已有134户在省内其他地市缴存公积金的职工家庭在嘉兴置业,异地贷款发放户数居全省第一。
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嘉兴楼市一直呈复苏上行态势。2015年,嘉兴市本级共成交各类商品房约25982套,同比2014年上涨约10.1%,其中商品住宅成交约17090套,同比上涨约13.4%,创近6年来的次新高,仅低于2009年的最高点。这已经证明,做好了供给侧改革的这道“加减题”,区域性、结构性的房地产库存定能逐步化解。
但消化库存无法一蹴而就,市场追问的是,政策利好能在短期内刺激房地产销售,可一旦过了政策“窗口期”,去库存效果要如何持续?
产业带动 人口集聚
谁在嘉兴买房?“每四个购房者中,就有一个是嘉兴‘新市民’。”嘉兴市住户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三四线城市楼市最大的问题,不仅在于供应过剩,还在于人口流出带来的需求不足。有报道称:“三四线城市楼市去库存难:年轻人去了大城市。”
为什么这座江南小城,就能吸引人们在此安居落户?
2012年,江西人老吴来到嘉兴,接下了亲戚转租的店铺,开起了一家小饭馆。“老家经济不大发达,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老吴说,开饭馆很累,但偶尔陪孩子去月河边走走,悠闲宁静的生活氛围立刻让他忘记了辛苦,“感觉嘉兴这个城市很温和,市民素质也比较高,物价水平还行,房价不算太高,比较宜居。”
如果仔细观察嘉兴全市的楼市,还会发现一个怪现象:在嘉兴,镇一级的房地产市场,要好于市本级。这是为什么呢?
嘉兴市本级下辖十个建制镇,个个都是产业集聚区。如新丰镇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两特”(特钢和特纤)产业集群于此;油车港镇是“中国静电植绒名镇”……镇级工业发达,务工环境较好,这对外来劳动力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产业人口集聚度高。同时,在这些镇里,住房均价三四千,让外来劳动力有能力在嘉兴买房,间接促进了销售上涨。
另一支“新市民”的主力军,是嘉兴当地农民。嘉兴是全国首个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的地级市,经济基础扎实、区域发展均衡、城乡差距较小,农民普遍比较富裕。2015年,嘉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838元,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城乡收入比为1.695:1,全省最低。农民进城买房的愿望比较强烈,为了医疗或子女入学,在嘉兴市区买套房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嘉兴房产市场的消费。“东方都市”的购房者中,有近四成是来自海盐、平湖、嘉善的农民,他们看中的,正是楼盘引进的一所百年名校实验小学分校。
大量嘉兴当地农民进城购房,还要得益于嘉兴城镇化的发展。2015年,嘉兴成为省首批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地级市。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458.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60.9%,与2010年相比,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国家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其中,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方案试点内容中重要的一条。在户籍改革政策中,“保障农民在落户城镇后享有城镇公共服务权益的同时,继续享有农村的各种经济权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了农民在城市购房的“定心丸”。
还有一部分购房者来自上海,他们之中有的是考虑到养老,有的是在上海打拼工作的“新市民”迫于房价压力而选择在嘉兴买房。
为了吸引外来人口在嘉兴买房置业,嘉兴曾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支持。2014年8月,嘉兴市政府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意见》,其中提出“取消外籍户口人员在嘉兴购房贷款必须交满一年社保的规定”,为外来人口在嘉兴购房放开门槛。
吸引外来人口,释放人口红利,政府也越来越感受到了这种迫切。今年以来,嘉兴市政府在多个场合透露出希望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在嘉兴工作、买房,从而带动嘉兴经济的发展。
我们探究“小城故事”背后的楼市信号,其意义更在于从中长期看,促进城镇化、建造牢固共生的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式,将城市转变为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居住工作和发展业务的目的地,进而刺激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去库存,功夫更在楼市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