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
料成材 材成器 器好用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陶永怀 费必胜
编者按 “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秉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探索高端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丰硕成果,值得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借鉴。
宁波材料所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
料成材 材成器 器好用
本报讯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陶永怀 费必胜)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前不久研发出一种新型石墨纤维,在多项技术指标上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打破发达国家对这一关键材料核心制备技术的垄断。谈及这一突破,该所高级工程师张永刚表示,仍须解决材料的稳定化生产和加工中的匹配性等问题。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是宁波材料所900多名员工铭记的宗旨。该所始终秉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理念,不断探索高端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截至目前,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88个,先后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项目1377项,实现22项重大成果产业化,累计为企业增效80多亿元。
宁波材料所王蔚国研究员名片上的头衔已经从副所长变为总经理、董事长。他带领该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团队组建了宁波索福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产品销往全球上百家公司和科研院校。宁波材料所所长崔平介绍,该所前期以技术独家授权许可的方式、后期以技术转让的方式支持这一项目产业化。由于产业化前景广阔,该项目还获得风险投资并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崔平告诉记者,通过引进拥有丰富业界经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围绕材料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与企业展开立体化合作等措施,该所千方百计打通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通道。
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崔平说:“在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上,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独特标准:如果一心只想着发论文,不愿意深入车间、流水线,这样的人才不要来。”近年来,该所每一位人才的引进,都经过同行专家、企业家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多方联合评审,始终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
高分子材料专家朱锦研究员来到宁波材料所前,在美国工作多年,发明研制出十几种新型塑料产品。“我拿过风投,从零开始买设备、建厂房、做设计,开发出客户需要的产品,但是优质的论文发表得少。”朱锦说,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领导赴美引进人才,主要就是在业界找,双方遂一拍即合。到所里后,朱锦组建团队埋头研发,一种新的生物基高分子环保材料技术很快问世,并在宁波一家企业转化。现在,他发明的这种完全不含甲醛的大豆胶已被多家谋求转型升级的板材厂商采用。“当年引荐我的同志还因此获得所里颁发的‘最佳伯乐奖’。”朱锦说,“如果在传统的研究所或大学里,我恐怕不会这么快就出成果。”
新材料要想成功产业化,必须围绕材料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在上游,宁波材料所科研团队开发出规模化生产材料的装备技术;在下游,拓展一系列新产品,为材料应用找出口。目前该所已将研发领域扩展到先进制造、新能源和医用材料及器械等领域,与国内外产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机器人技术专家杨桂林研究员介绍,科研团队在材料所的传统强项永磁材料上深入研发,拿来制备成新型电极,用在全球最快的新式磁悬浮门机上,近一吨重的厚重大门,不到两秒就能打开或关上。这项技术成功用于某公司金库,成为国内首台商用的磁悬浮自动门。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层次、广角度的立体合作网络。在顶层,与领军企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中小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在基层,派出大批科研人员入驻企业,真正做到接地气、对症下药。
在宁波中科朝露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大豆胶生产车间,记者见到宁波材料所培养的桂成胜博士,他是朱锦团队的成员。他说:“无醛大豆胶将进一步升级,从现在的胶体形态变为粉末形态。”大豆胶装在塑料桶里长途运输,成本高企。他和同事们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就在车间旁的实验室里搞科研,成功改良了配方和生产工艺。像桂成胜一样长期扎根工厂厂房的科研人员,在宁波材料所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