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德清制扇匠人夏焕荣

心怀敬畏,
方得风雅物

  走进德清人夏焕荣的工作室,一阵墨香随即迎面而来。顺着墨香寻去,仿佛误闯了一副静谧的水墨画。

  画卷内,两名男子一坐一站聚首于书案前:坐着的,笔走游龙,三两笔落下,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就出现在方寸大小的扇面上,栩栩如生;站着的,或拧眉沉思,或神情激动,却不敢发出一丝声响,生怕惊扰了那支游走的笔。

  这二人,一位是中国著名国画家张伟,另一位则是湖州大唐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夏焕荣。他们聚在一起,是想要把国画的瑰丽与折扇的优雅融合在一起,制作成扇以赠良友。

  夏焕荣本是画家出身。他对于折扇的喜爱,源于小时候经常看爷爷画扇面。那时,他总喜欢站在一旁,认真观摩爷爷的动作。初中毕业进入一家企业从事绘画工作后,他又因缘际会地接触到了竹扇制作。

  “一开始,我只是在画画之余研究如何制作扇子,后来却渐渐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竹扇的制作上。”夏焕荣说,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这一做竟然就是20年。20年间,从选毛竹、裁切、水煮、烘干、晾晒,到雕刻、制作扇面等,每道程序都是他亲力亲为。

  一把上好的竹扇,扇骨极为重要,不仅要将竹子的天然美感淋漓展现,还要在上面施加精巧工艺。为此,夏焕荣十分讲究选竹:“首先看山,在朝南的竹林中选择年龄在八至十年的竹子,切成薄片后,在沸水中蒸煮十小时,脱去竹脂和糖分,随后在库房存放一年,才能进行设计和制作。”

  在这种事事“较真”的态度下,夏焕荣做出了第一把扇子。那把扇子异常精致,每个细节都耗费了他很长的时间,但他却觉得有些不足:“就好像是学会了一套招式酷炫的武功,耍起来虎虎生风,但是缺少内力,一旦实战,肯定会落下风。”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夏焕荣开始寻求解救之法,辗转苏州、杭州、南京等多地的扇子铺,向老师傅请教制作技艺,就这样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手上长满老茧的扇匠。

  “制扇除了天赋,还要花工夫。就算是天赋平平的匠人,专心制扇二十年,也能成为名匠。”夏焕荣这样说道。如今,他的公司越办越红火,但是他并不满足,每年仍要到日本几次,向老工匠们学习制扇技艺。

  “日本人称工匠为老师,很是尊重,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那里有家制作扇子的老店,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依然是同一个家族在经营。匠人的子孙,有天生的宿命,不管在外闯荡多久,终是要回来的……”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匠人魅力。对自然万物怀有敬畏,并以自己的独到匠心供奉一生,从青葱岁月到满头华发,仍旧初心不改。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心怀敬畏,
方得风雅物
2016-04-12 721312 2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