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践行誓言 守护正义

——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台州市检察院检察官王盛

  日前,台州市检察院检察官王盛荣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是对他工作16年,坚持践行“赤诚、守正、精进、阳光”检察官精神的褒奖。

  王盛今年39岁,眉目清秀,举止斯文。同事们喜欢叫他“老王”,因为他做事细心、业务精湛;不少他办理过的案件的当事人服他,因为他办案细致准确;群众喜欢来找他,因为他总是无私帮助有困难的人。

  王盛先后被最高检察院、省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和二等功,并获全国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全国模范检察官、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检察官、浙江杰出青年等称号。

  “认真仔细从严对待案件中的每一个细节”

  “老王”一点都不老。

  眼前的王盛,阳光开朗、英俊白净,笑起来如同邻家大哥。可一说起案子,便透出一股沉稳的气质。

  2000年,从浙江大学法律系毕业的王盛,考入台州市检察院。在政治部工作半年后,调入了公诉处。怀着捍卫法律尊严的志向和守护公平正义的理想,王盛满怀热情开始了他的检察人生。可没想到,一起案件却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这算是王盛自己接手的第一起案件。在提审这起抢劫案时,犯罪嫌疑人供述称,他在侦查机关所作的笔录是不真实的,还说自己在笔录中做了个特殊的“记号”。但王盛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直到一位老检察官提醒,他才想起去核实。

  结果还真是这样,犯罪嫌疑人在笔录上签写的“与我讲的一样”,“一”字上面加了个不起眼的小黑点,成了“与我讲的二样”。最终,这个案子因发现多处证据缺陷,作了存疑不起诉处理。

  这件事给王盛好好地上了一课。“要当好检察官,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本领,认真仔细从严对待案件中的每一个细节。”至今,王盛依然时常拿这起案子警醒自己。

  台州市检察院案管办副主任张国宏曾在公诉处工作,可以算是王盛的“徒弟”。一次,他将自己审查好的一起案件报告交给王盛签字,信心满满地等着王盛回应。

  过了一天,王盛来找他。“为什么案卷里指出一个地方有血迹,法医的化验报告里却没有?”王盛“劈头盖脸”地质疑他,“你有没有仔细研究过现场的照片?”

  “这么恶心的东西,不用看那么仔细吧!”张国宏在心里嘀咕。可事实证明,王盛是对的。张国宏与公安机关沟通后,发现确实有疏忽。

  “我们办案不能只看结论,也要看过程,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也许会因为一次疏忽,放过一个罪犯或冤枉一个好人。”王盛的话,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

  15年来,王盛累计办理各类案件700余件,准确率达100%。这让很多人为王盛点赞,但于他而言,却是最起码的底线。“我们要对每一起案件和每一名当事人都尽心尽责,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3年10月,温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杀医案。台州市检察院立即成立了办案组,王盛担任组长。

  在办案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连恩青认为医院存在掩盖真相的行为,并提出自己怀疑的依据,他还提出自己的CT片上有一组数据前后不一样,怀疑医生篡改。而这恰恰是关系到连恩青作案原因以及医院方有无过错的一个关键性事实。

  那段时间,王盛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开展调查,通过查阅医学资料、请教专家等渠道充实相关医学知识,针对连恩青提出的异议,一次次到案发医院去现场核实。王盛还走进CT室,观察医生对CT机器的操作并作了现场录像,证实患者和机器的相对位置以及机床位置的变化都会导致数据变化。

  在庭审中,王盛以详实的证据展示和透彻的说理分析,否定了连恩青的无端怀疑,令此案最终顺利判决。“尊重权利,查明事实,这是每一个司法人员的基本职责。”王盛说。

  这些年来,王盛也办理过几件让他痛心的案子,但他坚守着自己的办案原则:努力做到群众利益至上,用好权、执好法。

  王盛的办公室,时常会涌进求助的当事人和家属。他来者不拒,热情接待,尽可能帮他们解决合理诉求。

  2011年,王盛经办了一起集资诈骗案件,案件判决后,陆续有20多人向他求助,要求为他们挽回损失。原本这起案件已经判决且追偿难度很大,王盛完全可以拒绝,但他没有。王盛与侦查机关反复沟通,要求追诉另一掌握财产的犯罪嫌疑人,继续追查涉案财产下落。

  考虑到群众来回奔波不方便,王盛便向他们要了电话号码,一有进展就主动联系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答疑。这些群众被他深深感动:“哪怕最终损失无法弥补,我们也感谢你,因为你是真正在帮我们。”

  “要让犯罪人放弃重新犯罪,回归社会”

  “办案就像读书,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循环往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看似简单的案件也不简单,比如交通肇事,你看现场痕迹吗?你看责任分析吗?你看伤情鉴定吗?这些里面都有大文章。”

  这是王盛在自己微博上写下的一段话。如今调到研究室工作,王盛说,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案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每一起案件,哪怕再简单,他都认真对待,反复学习相关知识,案件办结后,还经常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说起王盛,同事叶文婷满是钦佩。

  王盛的勤学、认真在台州检察系统是出了名的。每次上庭前,他都会事先设想好所有的问题,应对庭审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王盛办理的一起职务犯罪案,至今还让同事们津津乐道。这是一起由基层转上来的二审案件,被告人一直翻供。

  庭审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王盛坚信,犯罪之人终会露出马脚,便事先准备了许多询问的问题。他不露声色的询问技巧,直接把犯罪嫌疑人给“绕”了进去。在不知不觉中,犯罪嫌疑人当庭认罪了。

  这样的场景,让很多人想到了电视剧里唇枪舌战的庭审画面。实际上,公诉人看着挺风光,但其中的苦,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短短几百字的起诉书背后,可能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调查。有时,王盛需要连续出庭一周,每天读七八个小时的证据材料。

  前些年,王盛和同事们平均每年保持50到60件的办案数,最多的一年,办了90多个案子。

  在高强度的工作下,王盛的身体出状况了。2007年,王盛被查出肾囊肿,医生让他动个小手术,但忙于案件,他没在意。直到3年后,明显感觉身体不舒服的王盛,才想起要去动手术。而此时,囊肿已经溃烂。小手术变成大手术,王盛躺在病床上的十几天,还惦记着手头的案子。出院第二天便回到办公室。

  不幸的事一桩接着一桩。2009年,王盛3个月大的儿子,被查出脑瘫。儿子在广州治疗的这几年里,王盛只在假期时抽空去过几趟。随后,母亲患上癌症,一件件事情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

  “他从来不提家里的这些事,也从来没有影响过工作。”同事陈佳感慨,大家都知道王盛手头上有很多案卷,但他从未抱怨过,一直充满正能量,默默地将一件件工作做好。

  因为王盛心里,对检察工作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2006年,王盛收到了一封来自千里之外新疆某监狱的信,让他意外的是,寄信人居然是他两年前办理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件的罪犯。

  这封信诉说了这个小伙子近几年的服刑经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社会的敌意和仇恨。王盛意识到,对方应该是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才会提笔写这封信,他决定回信。

  王盛开始了心理辅导之路。8个月,6封信,小伙子在最后一封信里写道:“如果不是你将我绳之于法,我的命都保不住。我要感谢你,也要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指控犯罪不是目的,让犯罪人放弃重新犯罪,回归社会,这才是公诉工作价值所在。”在那一刻,王盛深深感悟其中真谛。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践行誓言 守护正义 2016-04-11 浙江日报2016-04-1100009 2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